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徐州之战(74)(2 / 2)

加入书签

张飞和张萍与宗寇汇合在一起,不仅为他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压力,更带领着宗寇开始对寿春与曹军发起了反扑,并开始缓缓后退,想要冲出重围。

能够汇合本已困难,想要杀出重围就更难上加难了,但是张飞不信邪,他左右冲杀,圆睁的环眼让人望而生畏,没有一个人会像张飞一样,一举一动,就会让周围的敌军望而生畏,尤其是他那如同春雷炸响一样的声音,更是让他们的耳鼓嗡嗡作响,在他的面前,无不畏惧后退。

“随我突出重围!”

现在首先是突出敌军的围困,待部队彻底安全了之后,再去考虑接下来是战还是撤,张飞始终是心有不甘的,他好不容易等到了从广陵来到沛县的机会,好不容易看到了敌军就在面前,结果却出现了现在这样的局面,他怎么能心甘情愿的撤退,又怎么可能接受失败的现实。

他还想着最后一搏,当然在此之前,他需要先把部队带出重围。

宗寇与张飞汇合,与关羽一同向敌军发起猛烈冲锋,就像张飞有着底气深信部队能够杀出去一样,在精锐是徐州军突围之后,战局确实被彻底扭转了,敌军在徐州军面前变得不堪一击,这一切发生的太快,完全出乎了张勋的预料,甚至连在不远处观战的曹操都大吃一惊,如果只是寿春军不敌,他也无话可说,毕竟他们的战斗力,真没什么可值得夸耀的,可是连兖州军都节节后退,这可就不是寿春军实力不济了,当即传达命令,让曹仁带兵亲自上去稳定战局。

之前曹操对于部队的投入虽然很大,但是真正的将领还是以寿春军为主,他们不过只是起到一个配合作用,但见敌军就快要冲出包围,曹操坐不住了,而随着曹仁亲自出阵,立时曹军的混乱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后退中的曹军脚步立时变缓了。

最后全都停下脚步,然后重新集结,很快又开始向徐州军发起进攻,一时之间,不过几百米的距离变成了真正的修罗场,双方你来我往,战况惨烈非常。

到处可见残肢断臂,随处都是由鲜血汇聚形成的小流流淌,你能在这短短的一段距离中,看到穿着各异的士兵,也能看到散落不同的兵器,以及旗帜。

这就是冷兵器战场,残酷而惨烈。

双方从徐州军的猛烈攻击,逐步又变成了曹军的疯狂进攻,互有攻守,就如同弹簧一样,你上去我落下,我上来你落下,到最后战斗变得胶着起来,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都到了一个体力的极限,现在全在咬牙战斗着,战斗意志变得格外重要,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坚持下来的一方自然会取得胜利,而另一方,不言而喻。

但有一点是容易被张飞忽略的,那就是敌军的兵力优势,但好在有宗寇不断提醒着他,不然的话,张飞早把这些都忘在一边了,到时候杀得兴起的说不得又做出什么举动出来,到时候好不容易扳回来的优势,就又变成劣势了。

不过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敌军的人数优势让张飞觉得敌人杀之不尽一般,那本来觉得出路就在前方,可是不管如何冲杀,始终没有杀出重围。

而随着曹军源源不断投入到战斗当中,与寿春军配合,虽然两家是第一次联合作战,但这数月来他们不断在磨合着,已经有了一定的默契,虽然第一次作战让他们最初会有些陌生,但是很快就互相熟悉起来。

这使得徐州军好不容易就要杀出重围,瞬间又陷入到了敌军的包围之中,战场的形式变得再一次危险。

双方攻守交替转换,杀人和被杀,只在一念之间,饶是宗寇张萍二人经历过大战无数,也被眼前悲壮一幕所震撼,如果不是张飞,二人早已手足无措,不得不说,张飞跟随刘澜多年,亲身参与过的猛烈激战不知有多少,似这等规模的战斗,虽然惨烈,但绝不是他遇到罪过惨烈的交战。

正因如此,他反而要从容一些,也显得镇定自若,然而就在张飞快要绝望的一刻,突然远方响起了一道熟悉号角,紧接着他就看到在敌军后方传来漫天烟尘,很快周围的围困变得松散,然后敌军在匆忙之下开始撤围,并快速结阵。

这突然发生的变故让张飞有些不知所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有人袭击了敌军后方,而这个号角,那浓烈的烟尘,能有这等规模,这时候除了子龙和龙骑军,不会有其他可能。

然而就算赵雨前来,也最多只是让曹操和袁绍放弃对他的包围,他们想要乘胜对其发起猛攻,还是没有多大的可能。

双方攻守交替转换,杀人和被杀,只在一念之间,饶是宗寇张萍二人经历过大战无数,也被眼前悲壮一幕所震撼,如果不是张飞,二人早已手足无措,不得不说,张飞跟随刘澜多年,亲身参与过的猛烈激战不知有多少,似这等规模的战斗,虽然惨烈,但绝不是他遇到罪过惨烈的交战。

正因如此,他反而要从容一些,也显得镇定自若,然而就在张飞快要绝望的一刻,突然远方响起了一道熟悉号角,紧接着他就看到在敌军后方传来漫天烟尘,很快周围的围困变得松散,然后敌军在匆忙之下开始撤围,并快速结阵。

这突然发生的变故让张飞有些不知所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有人袭击了敌军后方,而这个号角,那浓烈的烟尘,能有这等规模,这时候除了子龙和龙骑军,不会有其他可能。

然而就算赵雨前来,也最多只是让曹操和袁绍放弃对他的包围,他们想要乘胜对其发起猛攻,还是没有多大的可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