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渤海湾海战(一)(1 / 2)
如何战胜对手,成为曹跃心中最大的难题。
曹跃相信对付战壕站的最好方式就是坦克突击,突破一点之后插入敌后,从内部击破敌人的乌龟壳。但是这时代没有坦克,甚至汽车还只是欧美少数富翁和高官的奢侈品,就更不要说坦克了。当然,曹跃可以凭借自己对未来的预判先发明出坦克来,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下还需要更多的设计战胜眼前之敌,才有未来的展望。
曹跃忽然想到,没有坦克能不能自己制造一辆类似于坦克的装甲车呢,想来想去觉得恐怕也不行,坦克除了坚硬的装甲还要有一定速度优势,避免被敌人的火炮击中,自己制造的装甲车用什么驱动?人力?畜力?恐怕笨重的人造装甲车还没有使用就要先辈射击精准的德国炮兵击中。
“给我想办法,想!怎么破解德国人的战壕加机关炮(马克沁重机枪)!就算是脑子烧了也给我想!******,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曹跃在参谋部里下达了要求。
21日当天夜里,曹跃正在临时指挥部筹划攻城,何顺急匆匆地拿着一张电报单跨步走到曹跃跟前,说:“报告,海军急电。”
曹跃接过急电,一目十行看完内容后内心狂喜,海军开始行动了!
此次偷袭也是由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与刘冠雄一起策划,并由叶祖珪这个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胆小将军”亲自挂帅,他们在上海的时候以出海训练为名,避开了各国的监视冲入大海,然后一路向北偷偷地抵达了威海军港。
经过与巨风海浪以及浮冰等恶劣天气的殊死搏斗,北洋水师就在刚刚抵达了威海港海军码头,这是一个暂时完全属于大清的海军码头。因为冬季到来的原因,停泊在威海港的海军舰船全部去南方避冬,所以一度被所有人忘记,甚至八国联军都没有占领。
威海总兵邓从功是北洋名将邓世昌的本家族侄,两个月前接到叶祖珪的密电之后早就做好了一切准备。
从21日晚上6点钟到22日凌晨6点钟,威海港一刻不停地在为北洋水师十七艘艘舰船补给煤炭和弹药。当邓从功得知北洋水师要重振雄风之后,为了防止消息走漏,他让亲兵将方圆百里全都监视起来,又准备好了一切,甚至为了舰队靠近港口,他在结冰的海面上放置了许多炸药。
22日,经过了十二个小时的补给和保养,北洋水师十七艘军舰全部准备完毕,但是邓从功却意外落水,虽然很快被人救了上来,但受了凉得了肺炎,在两年之后的旧病复发暴毙于岗位上。
刘冠雄建议不如我们撤掉了大清龙旗,换上了铁血大旗,以表明北洋水师的决死态度,叶祖珪考虑到北洋水师的龙旗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的确不吉利,于是同意了全体更换血军的龙旗这一决定。当然,叶祖珪还是存有一点小私心的,那就是换上铁血旗,拍曹跃曹中堂万的马屁。
北洋水师军官们对大清朝的忠诚远低于陆军,而海军之所以不忠诚,也是有许多原因的。
首先海军将领都是高学历军官,全部接受过西方的教育,面对清王朝的*深恶痛绝;其次海军大多数都是南方福建广东浙江籍将领,南方各省从清王朝建立开始就和大清国并不同心,期间南方各省发生过多次叛乱,因此清王朝对南方人一直心怀戒备;第三个原因就是满汉之争了,当然海军军官们心知却不表达出来;第四个原因则是清政府指挥不利,尤其是在甲午海战的时候又让北洋水师背了黑锅,海军将士们心中记仇的很。
而叶祖珪拍曹跃马屁,将大清龙旗换成铁血大旗,未必没有希望曹跃能够推翻大清取而代之的想法。
先前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们希望用小船带着鱼雷选择自杀性,后来因为及时制止这些学生们才没有出海。一共二十七个学生,这次非要乘船一同参加,叶祖珪珍惜这些孩子们的生命,他先前是不知道还有一个自杀式计划的,否则他早就气炸了,就算是他性子比较软弱,也不能忍受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们去做同归于尽式的“英雄”吧。
也幸亏提前制止了。
叶祖珪考虑之后,同意让这二十七个学生分别在各艘军舰中学学习,各军舰管带们对这些热血冲动的未来海军军官们也抱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有的不希望他们去冒险,有的希望带他们长长见识,但既然叶祖珪同意了,大家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叶祖珪率领北洋水师十七艘军舰,朝着渤海湾内打捞重炮的德国远征军舰队发起攻击。
出发!
北洋水师十七艘军舰全员出动,北洋水师旗舰海天号巡洋舰(4300吨)、海祈号巡洋舰(4300吨)、海荣号巡洋舰(2950吨)、海琛号巡洋舰(2950吨)、海筹号巡洋舰(2950吨)、海青号驱逐舰(234吨)、海龙号驱逐舰(234吨)、海华号驱逐舰(234吨)、海犀号驱逐舰(234吨)、飞鹰好驱逐舰(850吨)、飞霆号驱逐舰(720吨)、通济号训练舰(1900吨)、左一号鱼雷舰(108吨)、辰字号鱼雷舰(90吨)、列字号鱼雷舰(90吨)、张字号鱼雷舰(90吨)、宿字号鱼雷舰(90吨)。
而此时的德国人在渤海海面上仅有卢克斯号巡洋舰(5200吨)、赫尔塔巡洋舰(3200吨)、博兰尼斯号巡洋舰(3200吨)、杜尔德号炮舰(1050吨)、哥尔莫兰号炮舰(880吨)、耶加号炮舰(963吨)、伊尔齐斯克号炮舰(895吨)、何森号驱逐舰(774吨),另补给船轮船总计二十五艘舰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