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建清朝警察制度(1 / 2)

加入书签

大军返回陕西之后,曹跃得到了一个消息,朝廷新任陕西巡抚为原山西巡抚胡聘之,作为帝党的胡聘之驾临陕西,不知意味着什么。而西安将军并非凤山担任,而是由陕西布政使多罗特·升允来担任,凤山被派到武卫中军担任副统制一职。

由于武卫中军都是由八旗子弟组成,所以荣禄亲任武卫中军统制一职。可荣禄身兼数职无法分心,所以实际上凤山便是武卫军中军真正的司令官。凤山当然更喜欢现在的位置,他看出来了,这西北离不开曹跃,在西北以曹跃为核心已经形成了一个渐渐强大的西北军阀集团,外面的油盐泼不进去。

率军抵达西安之后,曹跃先是拜访了一番陶模,向其进行汇报大军南征西讨的经过。几万大军伤亡一千余人,其中阵亡七百人(包括被杀的六百三十个逃兵),其余伤兵被安置在各地,曹跃划下了土地,给退役的伤兵们耕种,并亲笔书写了“三年不收税三十年不加税”的保证书。此举顿时引得数万血军士兵们的叫好声,使得军心更加忠诚。

陶模听闻之后,担忧道:“此举朝廷不知有何想法?”

曹跃道:“西北地广人稀,不似中原地少人多,所以这也是我们唯一的优势了。”

陶模笑而不语,但内心之中隐隐约约感觉不对,曹跃所作所为已经不是单纯的作为一名军官给属下争取权利了,而是作为一名主公给忠诚于自己的士兵分封土地。陶模没有说什么,因为如今已经完全确定了,曹跃和他的合作关系已经由他支持曹跃,改为了曹跃支持着他了。且新来的陕西巡抚胡聘之早就和陶悦因为儿女亲家一事不合,那胡聘之初来乍到处处与陶模作对,陶模需要曹跃支持他对抗胡聘之。

胡聘之作为帝党支持变法,刚刚来到陕西见到本地如此繁华,顿时大感意外,没想到没了巡抚的陕西比有巡抚的陕西还要繁华得多,西安城里开设了多家工厂,街面上的店铺人也多了起来。

随即胡聘之根据新政,开始要求陕西学正堂进行教育改革,推行西式学堂。陶模作为后党,自然反对,双方都上折子奏对方一本,胡聘之弹劾陶模对新政搪塞阻碍国家进步,陶模弹劾胡聘之对改革操之过急影响陕西稳定。

而胡聘之显然有备而来,这次居然从山西带来十几个青年学生来,据理力争说建立新式学堂必定会让陕西省人才辈出。在山西做巡抚的时候,胡聘之建立工厂,开办煤矿,建立学校,为山西省的经济人文环境做出了极大贡献。所以当胡聘之来到陕西之后,希望得到一匹人的帮助,在陕西建立学校,立即有十几个青年不顾一切跟随胡聘之来了。

督抚不和,使得紫禁城中也是骂声一片。

众所周知,胡聘之是帝党之中的改革派,他是维新变法的急先锋,因为他一贯以来的主张就是全面改革,让国家民众收益。虽然胡聘之和曹跃有仇,但不可否认的是,胡聘之这个人在做事方面远比那些后党的人强得多。这一点就连曹跃也不得不承认,胡聘之是个好官,尽管他不喜欢自己。

光绪皇帝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尤其是不能偏袒胡聘之责骂陶模,陶模不单单是帝党的人,他身后还有将近十万西北血军,已然成了朝廷西北重器了。所以圣谕下达,申饬双方,责令双方各退一步。

陶模于是只允许胡聘之在西安尝试建立新式学堂,胡聘之也没有那么多新式人才,只得匆匆建立了两所小学。不是胡聘之人手不够,而是没有那么多的钱支持着他,可就在他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叫做虞立民的浙江商人找到了他,向他提供五千两银子,用于再建立三所小学。

胡聘之之子胡光起感激不已,问道:“敢问先生有何需求?”

虞立民笑道:“受人所托而已。”

“先生受何人所托?”

“恕难告之。”虞立民道,“若需要时,自然会告诉你,我家主公不想打扰惦记。”

胡光起将此事和胡聘之说了一下,胡聘之很是惊奇到底是谁,但对方坚持不说,他们也没办法查到。

此时皇上再发新政令,责令各省建立警察制度,以取代和接替现有的捕快制度。胡聘之于是找到陶模商议,此时曹跃也在总督府上,出乎胡聘之的意料之外,曹跃非常支持光绪的这一道政令,建立警察制度。

曹跃主动提出由自己尝试建立陕西的警察制度,陶模思考之后决定由曹跃负责,胡聘之离开甘陕总督府之后,换一拍大腿气道:“原来让他俩一唱一和,把我给蒙住了。曹跃已经掌握军权了,如今再掌握陕西警察,那岂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我要仔细看好了他,若是他建立警察制度之中稍有不慎,我就参他一本,让他放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