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做戏做全套(1 / 2)

加入书签

仅仅是“你到官府登记造册、编制户口,官府也不会收你的人头税、不会让你服徭役”这样一个承诺,当然还不足以让蛮族归化。但是再加上一个“政府这几年要大兴土木、大搞水利工程。凡是有正规户口的,都能来干活拿工钱”,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广西的蛮夷,大多生产力非常落后,靠着邕江平原的,好歹还能混个温饱,山里人就完全没保障了。一份朝廷发工钱的铁饭碗,立刻就让广源州等沿江四州的壮族、侬族族人变成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潮。从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变成了暂且可以吃几年皇粮的和谐社会支持者。

何况,在汉人眼中,这些羁縻州的部族都是“蛮夷”,但是在蛮夷内部,他们可是分得门清。壮族、侬族本来就是比较开化,容易接受汉人文明的一群,在遇到分化招揽的时候自然最容易向心。更加蛮荒一些的彝族,乃至越南族,大不了就当作硬骨头慢慢软化好了。

沿着邕江的部族有出路了,暂时没有出路的部族自然会来阻挠。广源州土豪侬民富当然不算什么历史上的出名人物。不过原本的历史上,再过那么六七十年,他的一个曾孙会在北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侬民富的那个曾孙,叫做侬智高。仅此一点旁证,也可以看出侬族在广源州附近的势力,实在是没有人可以撼动的。

随着侬民富带着广源州等数州主动投靠了广州都护府的钱仁俊、允许钱仁俊派遣司户、司工的地方官来广源州勘察任职之后,广西中西部地区的蛮族羁縻范围,便被打开了一个宣泄的缺口。

或许,钱仁俊需要三年的时间,把整个广西境内的邕江流域彻底蚕食殆尽,或许需要再多花十几年把两边的山区也彻底搞定,但是只要开了这个好头,剩下的只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即使这些地区暂时还不能为朝廷提供什么赋税来源,也不能为朝廷提供干活的苦工;只要他们可以不再牵制朝廷的力量去防范他们、并且再合适的时候为朝廷提供一些有偿付费的兵源,便已经是一桩值得庆幸的好事了。

侬民富入吴越之后,广州都护府又传出了新的政令——对于羁縻州彻底归化的,在归化之日起,15年不检地——也就是说,哪怕这些人在自己的自留地上,学习汉人那样农耕为生,也可以在十五年之内不收农业税。十五年之后,保证“两次检地之间相距,不短于十五年”。也就是说在检地之后新开垦的荒田,拥有最长十五年的免税期。

这个政策和钱惟昱当初吸纳蒋衮等大豪商开发台湾是一样的,已经经历过了历史的检验。将来如果钱惟昱掌权的话,这项策略也会渐渐成为吴越国对付边远待归化地区的常态。

……

壮族百姓被新政的好处吸引,纷纷归化。消息在吴越国境内逐渐扩散之后,那些原本见识比较敏锐的、试图蹦跶一下的家伙,也都偃旗息鼓了——毕竟大王始终不曾正式宣布“摊丁入亩”这种表述方法,从头到尾只有“免除丁税”和“种粮比照盐铁官营”这两句看似表面毫不相干的话语。

大地主当中也不是人人都见识敏锐的,读书多的或许可以从中看出杀手锏,读书少的自然会脱节。原本抵抗力量就已经被分次削弱了,再加上不能捏成拳头合起来同时发力,那威胁就更加微不足道了。

显德三年的吴越各镇夏税分批入库的同时,吴越国历史上的第一笔“官营种粮”也卖了出去。销售额实现地点,当然是中吴军节度使的核心——苏州地区了。原因么也是非常理所当然的:占城稻乃是彭城郡王、中吴军节度使钱惟昱率先从海外引进的,至今在苏州是种植时间最广的,足足已经种了五年。而其他各地,分别要递减一些种植年份。

所以,苏州地区的农民、地主,也是第一批感受到“用前一年收获的粮食直接做第二年的种粮、数年后存在产量、生长期退化”这一现象的。撩浅军官营的六千顷军屯田,以及大约两万多顷的民田,其田主选择了从官府购入占城稻种粮——当然,这些种粮是不是真从占城运来的那就不知道了,反正官府只要保证你种下去之后的收成可以达到占城稻的效果即可。至于官府自己有好的育种杂交技术,还是直接海运万里,你一介草民管得着么?

这两万多顷民田,其中三分之一是大豪商蒋家名下的,反正海贸的生意也做着,购买官营种粮无非也就是给官府一部分好处费罢了。蒋家如今是钱惟昱信任的嫡系,在钱惟昱的支持下货通四海,还在乎这点小钱?其余一万多顷民田,倒是真的普通开明地主购买的了。

政府官营的种粮,初步定在普通粮五比一的售价,相当于是增加了一道十税一的粮税、只是没有披着粮税的外衣罢了。而且因为只有占城稻需要用到引进种粮、晚稻那一集农民还是可以种自己收成的粮食,平摊下来就相当于只有夏税加了这一道,秋税照常。从全年来看,便只是加了二十税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