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士气斗志(2 / 2)

加入书签

可以说,这也是台湾当局众多政策中最失策的一个。

虽然从根本上讲,台湾当局不得不对日本在东北的所做所为保持沉默,毕竟这是美国的意图,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台湾当局连一天都活不了。但是在绝大部分民众看来,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

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宣称代表整个中国,是中国的正统。

在日本入侵的这个举足轻重的问题上却保持沉默,甚至故意纵容,使得台湾当局无权代表中国。

只有真正致力于抗战,以驱逐侵略者为己任的政权,才能代表中国。

可以说,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东北军退入关内之前。

真正让中**民士气问题浮上水面的,还是罗耀武在东北敌占区推广的很多政策,特别是支持占领区的民众组建敌后游击队。

虽然在组建游击队的时候,罗耀武非常谨慎,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游击队的控制,比如每支敌后游击队都由他亲自任命最高级别的指挥官,并且为每一支游击队安排了指导员,专门负责游击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罗耀武的这些安排却是漏洞百出,经常被人钻空子。

就拿任命指挥官与指导员来说。

在罗耀武接受调查之前,还能做到异地任免,即从主力部队抽调军官。在罗耀武回京接受调查的时候,这一标准没有得到执行。更重要的是,在沈阳遭到围攻的时候,姚万平病急乱投医,成立了几十支敌后游击队,而当时主力部队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基层军官,也就无法为每支游击队任命两位外地首长。

罗耀武回到东北前线的时候,游击队的情况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了。

随后几次大会战,东北军的主力部队相继遭受重创,即便是第十五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二十六集团军,也有超过九成以上的官兵是东北本地人。在此情况下,罗耀武也不可能把主力部队仅有的骨干力量分给游击队。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东北地区的游击队就完全由东北人掌控了。

毫无疑问,不可能指望每一个游击队员都有崇高的政治觉悟,也不可能让每一个游击队员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事实上,绝大部分游击队员参加抗战的根本目的是保家,而不是卫国。

虽然没有准确统计数据,但是有理由相信,基本上每一个游击队员都有亲人死在侵略者的手种,哪怕只是战争的附带伤害。

也就是说,游击队员首先考虑的是家仇!

毫无疑问,这种报仇雪恨的冲动给予了游击队强大的战斗意志。问题也同样明显,即这种一时的血气之勇,最多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当战局恶化,游击队的伤亡逐步增大,失去亲人的痛楚渐渐消退,游击队员就得考虑一个问题,在手刃了仇人之后,游击队继续战斗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别忘了,游击队的主力是年纪在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

也就是说,游击队员大多都是八零后与九零后。

从中国的社会发展来看,八零后与九零后本身就在质疑社会的公正性,当他们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的时候,自然得考虑,为什么而战。

事实上,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埋在心底的一个疑问。

虽然回答很简单,抗战就是保家卫国,但是要深入解释却不容易,保的是哪个的家,卫的是什么样的国?

换句话说,家与国的含义到底如何?

这个问题,在突出部战役中就暴露了出来。当时罗耀武为了发动游击队,不得不在游击区的政治问题上做出让步,即允许游击队在游击区建立临时政权。

前面提到过,罗耀武的这一让步,等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随着东北军退守关内,东北完全成为敌占区,中国当局对游击队的束缚更加微弱,游击队对政治利益的诉求也就变得越发强烈。

赤山会战中,游击队再次发挥重大作用。

特别是在会战初期,游击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此,不管罗耀武是否承认,游击队都是保卫北京的主要力量。事实上,在罗耀武的部署中,游击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起游击队的抗战积极性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readnovel。,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