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全盘部署(1 / 2)

加入书签

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叶振邦一大早就来到了军区司令部。

虽然罗耀武让他全权负责后方重要部队的安全保卫工作,并且向罗耀武本人负责,但是叶振邦懂得军队里的规矩,仍然每天按时向军区司令部递交头一天的行动报告,而不是等别人上门来要。

这次,叶振邦来的不是时候。

参谋都在开会,而且是罗耀武亲自主持会议。

在外面等了一会,叶振邦就去了会议室。他的正式身份是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参谋,有资格参加司令部的会议。

会议上讨论的,正是当前的战局。

叶振邦在一旁听了一会就大概明白了。

韩军a集团军已经代替美军第二骑兵师,包围了丹东,正在向城区推进。第二骑兵师没有参与进攻丹东的作战行动,主力部队已经过了二零一国道,先头部队刚刚经过三零四国道与一一一三高速公路,正在向南穿插,目标直指丹东城区南面的浪头机场,也许还会帮助韩军攻打前阳镇。

美韩联军的进攻很有章法,突前的始终是战斗力最强大的第二骑兵师。

虽然丹东守军已经做好誓死抵抗的准备,也在顽强战斗,但是第二骑兵师太强大了,锋锐所指,所向披靡。

叶振邦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在台湾与朝鲜领教过美军的本事。

严格说来,丹东不是一座适合防御的城市。

虽然丹东北面就是长白山,但是到了辽东半岛,长白山的山势已经非常平坦了。更重要的是,丹东在鸭绿江江口的冲击平原上,西南又是面向黄海的沿海平原,地势非常平坦,几乎无险可守。

要在这种地方抵抗美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台岛西部战场上的战斗就能说明问题,在平原上,美军的攻击力能达到最大限度,而防御部队无险可守,只能被美军吃掉。

当然,所谓的“险”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的,另外一种是人为的。

人为的“险”就是城市。

现代城市的建筑物大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度比较高,可以当做军事据点。丹东市三大主城区,即振兴区、元宝区与振安区的常主人口在八十万左右,算上流动人口,大约有一百万人,聚集在城市里的则在五十万以上。

一座拥有五十万人的城市,绝对不小了,建筑物不会少,高楼大厦也很常见。

要是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人为的险,就能有效抵御美韩联军。

这也是罗耀武为什么要将防御部队撤回丹东市的主要原因。

守不住外围阵地,就得守住城区。

只不过,死守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任何情况下,死守都不可能取胜,防御部队被击溃只是迟早的事情。

要想让死守变得有意义,就得充分利用死守换来的有利条件。

比如迟滞了美韩联军进攻所获得的宝贵时间。

此时,罗耀武就在策划反击行动。

第二十六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凤城市,只是没有到达城区,而是在刘家河附近停了下来。毕竟凤城市距离丹东市也就四十公里左右,而刘家河到凤城市也有四十多公里,再靠近的话,第二十六集团军就要与第二骑兵师交火了。

战场北面,第十五集团军正在向宽甸运动。

最初的时候,叶振邦还意味罗耀武会让第十五集团军南下,包围美韩联军,与第二十六集团军围歼第二骑兵师。

很快,他就发现情况没有这么简单。

罗耀武没有让第十五集团军南下,而是让这支部队驻扎在宽甸,掐住二零一国道,阻止在北面渡江的第四步兵师南下。

当然,罗耀武的想法没有这么简单。

美军第七步兵师与韩军b集团军在宽甸南面的长甸河口附近渡河,正沿鸭绿江北岸的三一九省道向南推进,即将与正在围攻丹东的美韩军队会师。第十五集团军在这个时候进驻宽甸,主要意图还不是堵截第四步兵师,而是拖住第七步兵师与b集团军,让这股美韩军队不敢向丹东靠拢。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长甸河口的渡口失守,这股美韩军队就没有回头路了。

更重要的是,美韩联军在丹东方向上建立的浮桥最多只能保证第二骑兵师与a集团军的后勤供应,照顾不了第七步兵师与b集团军。

在打下丹东之前,美韩联军必须守住长甸河口的渡口,确保物资供应。

围歼第二骑兵师与a集团军的主力不是第十五集团军,甚至不是第二十六集团军,而是部署在鞍山市的第六十五集团军。

此时,该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东港市的大孤山,主力部队正在跟进。

看样子,罗耀武仍然希望用一场地面会战来击溃美韩联军,并没打算放弃丹东市,退守北方山区。

最开始的时候,叶振邦还有点不大明白。

在平原上与美韩联军决战,别说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二十六集团军,就算投入第三十九集团军,胜算也不是很大。

更重要的是,这么打,让美韩联军的空中优势得到充分展现。

不管怎么说,肯定得扬长避短吧。

从军事上讲,退守山区是最理想的选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