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老将出马(1 / 2)

加入书签

(新书求月票,第一天先更个十章,以表诚意,这是第二章)

陈必时能以前空降15军军长的身份出任攻台作战总司令,靠得不仅仅是关系与政治觉悟,因为最高决策层把关系更硬与更有觉悟的两个候选人排除在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

罗耀武是什么人?

吴兴凡又是什么人?

还有方博辉等少将军长,个个出身显赫、傲气凌人!

没有两把刷子,谁也和不转这个局。

不说罗耀武这样的嫡系、也不说吴兴凡这样的关系户,像方博辉这种关系不大的军长都很佩服陈必时。

“出身”可以让人羡慕、“背景”可以让人畏惧、“关系”可以让人感叹。

在军队里,只有一样东西能让人佩服,那就是“才能”,货真价实的能力。

陈必时就是一个有真才实干,足以让军长们佩服的老将。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陈必时亲自操刀,肯定不会局限于一城一地。命令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将防线撤到北港溪的时候,陈必时就没有想过要在南面战场上与台军大打出手,可是为了麻痹敌人,又不得不与台军大干一场。

白天,二十七军像刺猬一样盘成一团,硬是顶住了台军四个旅的轮番猛攻。

夜间,二十七军像箭矢一样一冲而出,愣是在台军的防线上打出一个窟窿。

这一缩一伸,给对手造成了一种错觉,即二十七军没打算退回台中,二十四军也不会离开云林县,两个重装甲军联手突围,只是以空间换时间,意图用拉锯战耗尽台军锐气,再趁机南下。

站在战场的高度来看,就是陈必时想假戏真做,趁日军第七师在苏澳上岸,与台军联手猛攻台北的大好时机,继续向台南与高雄进军。

这很好理解,如果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能在五十四军被赶出台北市之前攻入高雄市,占领这座台岛上第二大的城市,即便台军能在日军的支持下占领台北市,政权合法性也将受到质疑,台湾当局等于输掉了这场战争。

台湾当局都赢不了,美日自然赢不了。

打到这一步,台美日联军有两个选择:一是集中力量守住台南与高雄,至少将战线推到台中县;二是集中兵力攻打台北,赶在大陆军队攻占高雄之前占领台北。

因为日军第七师已经在到达苏澳港,所以台美日联军选择后者。

受此影响,第七师的先头部队以最快速度开赴台北战场,支援台军向盘踞在淡水河西面与基隆河北岸的五十四军发起反击。

走出这一步,意味着台美日联军朝错误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台美日联军判断对手企图的关键在南下的两个重装甲军身上,而重点不是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在做什么与做了什么,而是能做什么。

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果不考虑美日联军,困守南部地区的台军肯定顶不住两个王牌军的猛攻,实际上只需要一个重装甲军就能横扫台岛南部地区。

算上美日联军介入,特别是美军强大的空中力量,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上岛的时间并不晚,可是到台军发起全面反击的十多天里,仅仅将战线向南推进一百多公里,然后在一天之内回缩几十公里。到8月12日天亮的时候,仅相当于将战线向南推进了几十公里!

平均每天推进几公里而已。

这是步兵部队的推进速度,不是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

除去“王牌军”的头衔,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的表现并不怎么样。准确的说,是没办法表现。被提前派上战场,这两个军就成了茶几上的摆设。

认清这一点就能知道,二十四军与二十七军压根到不了高雄,甚至到不了台南。

别说到8月12日天亮的时候,这两个军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中丢掉了三分之二的主战装备,减员率更是超过五成,即便整装齐员,在美军投入了五支航母战斗群、近两千架作战飞机的情况下,也很难到达目的地。

战争就是如此,从不已某一方的意志为转移,拼的就是实力。

如果斗志、士气、经验这些与实力沾不上边、或者对实力的影响微乎其微,也就很难靠它们混饭吃。

有意思的是,陈必时没有抱幻想,反而是台美日联军抱着一丝幻想。

日军第七师仓促参战,肯定与台美日联军对能否在南方战场上顶住两个重装甲军的疯狂进攻有必然关系。

这里就体现出了陈必时的过人能力。

用两个已经丧失了价值的重装甲军迫使对手做出错误判断,从而采取错误行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