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奉旨回京(1 / 2)
第二十七章奉旨回京
回到营州,李恪并没有着急把火药的事告诉李靖和薛仁贵,因为在他看来,光是有火药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必须把火药应用到战争中去,才是最终目的。可是该怎么用,他心里还没有个准谱。制造火药枪?还是先省省吧。再没有解决掉快速的大量生产金属弹壳之前,还是连考虑都不用去考虑。在他的记忆中,燧火枪的射程还没有弓箭远呢,即使造出来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制造手榴弹倒是个不错的选择。配合着热气球在空中往下扔,虽说准头差一点,但是绝对能给对方制造出极大的混乱。嗯。还可以制造成炮弹,用投石车扔出去。只要拥有十几辆这样的投石车,绝对具有战略意义。
想到了就要去做。手榴弹就先不用考虑了,先去试验一下投石车的具体射程。经过试验,四十斤的石块可以轻易的投出二百步(唐时一步的距离大概是一米二到一米五之间,古时计算一步是按照左右腿各向前迈出一步计算距离的,在这里为了便于计算,就按照一米五计算。)左右,石块从发射出去到落地的时间大概在七秒钟左右。有了这些数据,在制作炮弹引信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提前爆炸的情况。
下面的问题就比较严峻,那就是炮弹也好,手榴弹也罢都必须要大量的钢铁。先前夺下的那座铁矿的开发,看来要优先纳入议程。这就意味着要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不把铁矿与营州的交通线打通,铁矿石是很难运出来的。
想到要发动战争,李恪就觉得头疼。大唐现在人口紧缺,还没有完全从隋唐更迭造成的人口大量损失中恢复元气。而这一次要想对高句丽发动战争,是必要在平原地区作战,而且还要攻打两座高句丽重兵把守的县城。这就意味着伤亡人数会很大,非常大。这是李恪所不愿意看到的。
要是能够提前制造出一批炮弹就好了。李恪暗想。但是没有铁矿的支持,一时之间很难找到足够的钢铁。于是乎事情仿佛陷入了循环的死结当中。
这期间,老道张青云来到营州,准备去给李恪收集硝石和硫磺。李恪当时的心思都放在了该怎样制造炮弹上,也就没有和他多聊,只是让账房给他了一千两纹银,便把他给打发走了。
从张老道那里拿回的硝石和硫磺一共还不到一百斤。接连几次试验炮弹内填充多少火药才最合适以后,手头的存货数量越来越少,张老道也迟迟没有音讯,李恪也不舍得一下子把手头所有的存货都用光,只好暂时停止了试验。
时间不知不觉中到了年底,张老道一直没有任何音讯。李恪在焦急等待的时间里,倒是做成了几件大买卖。上半年就派出去的几支商队,成功的把他的高粱酒推销给了周边的各个势力。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只有他的作坊可以制作烈性白酒。他的高粱酒迅速的成为最受欢迎的酒,各族的贵族们为了喝到这种不但没有酸味,反而芳香四溢的高粱酒,不惜花费重金购买。这使得李恪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净赚了近二十万两纹银。
两座专门用于烧制硝石和硫磺的砖窑,已经建好了将近四个月,由于张老道的迟迟不归,每天都处于空置状态。使得李恪一想起来就觉得异常闹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