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一章 攻打云南(2 / 2)

加入书签

独立是什么意思,就是云南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创造的文字,整个云南有属于自己古典文化,朱元章不愿意派兵攻打,就是因为怕遭受到疯狂的反扑,要是想要用兵拿下云南,那么之后就必须用高压政策对待云南,朱元章不想。

只是没有想到,伪粱王不愿意了,傅友德将自己对云南的了解,还有如何布兵攻打全部一一的说清楚,朱元章当即决定就让傅友德带领沐英,蓝玉一起征伐云南。

可是就在所有一切都商议好了之后,忽然,外面有一人匆匆的跑了进来,这位是大明的礼部尚书郑九成,只见郑九成匆匆而来,跟着直接跪在了朱元章的面前:“陛下...万万不可攻打云南呀。”

一个皱眉,朱元章有些不满的道:“郑爱卿,这云南是我大明的国土,咱也给了云南那么多的机会,可是对方不要咱给的机会,还杀了咱遣去的使者。

真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不用再劝,云南咱必要征伐。”

“陛下...云南瘴气遍地,而且瘴气无形,我们大军进入一定会吃亏的。”郑九成也有自己的道理。

说真的,为什么云南一直都处在一个独立的状态,甚至有了自己的文字,主要还是因为云南太特殊了,云南贫瘠,且道路十分的难走,除了这些,还有瘴气。

瘴气是真的太害人了,首先瘴气是什么样子的?它究竟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它又能不能在我们身边消失了?它是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有没有生命存在?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和用途?它会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和一个清晰的轮廓像人吗?还是像水一样顺势而生?

其实瘴气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的,一类是无形的。

有形的瘴气能看见它的存在,就像雾一样,但如果是早晨就很难说了。在白天,人们看不到这些浓雾,但晚上却能看到它们。

为什么有的人看不见?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看清雾气中的东西吧!瘴气真正的雾是分不清的,因为早晨森林里通常有雾。

云南有形的瘴气很诡异,根据云南的古籍记载,说是大清早的,瘴气就会弥漫,完全看不见人影,一定要等到中午大雾散了,才能看清楚。

因此,居民必须吃或喝几碗葡萄酒来对抗瘴气,否则他们在接触后一定会生病。夏天很热,但当地人睡觉时都不敢脱衣服。

冬天天气寒冷时,人们不能穿棉袄。冬天人在家里,必须将被子盖好,以防蚊虫叮咬。晚上一定要把门窗关好,防止瘴气的侵入。

另一种看不见的瘴气是直接看不见的,但是有一种气味,通常是香味或腥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气味分辨出来,如果我们在森林里闻到它,我们应该意识到可能有一种瘴气。

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你不小心闻到了太多的味道,可能会很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森林中的一种有毒植物——毒邪气!

这种植物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它究竟能不能吃?又该如何防治呢?因为简单地说,瘴气是一种毒气,是在原始森林中动植物死亡腐烂后产生的。如果人类跌跌撞撞地进入充斥着瘴气的原始森林,他们会生病,染上疟疾,然后严重死亡。

在诸葛亮到云南孟获的故事中,描述了不同时期的瘴气毒性。从三国时期开始至公元220年前后,由于气候条件恶劣,云南地区一直是一片荒凉之地,人们经常遭受瘟疫侵扰。

中午是泸州水上毒气最多、伤兵死伤最多的时候,只有到了晚上,气温下降,毒气在水中下沉溶解,部队才能安全过河。

然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煤气一氧化碳,它本身是无色无味的,会形成一种看不见的瘴气。

当空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气体时,人们会感觉头晕、恶心,甚至窒息死亡;而当室内空气中没有一氧化碳气体时,则会感觉不到这种毒性。

所以,一氧化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有害气体。一个人在里面就像一只“

温水煮青蛙””,慢慢地意识到他的胸部头晕和呼吸短促,当毒素被发现时,已经来不及离开了。

云南地势险峻,耕地面积少,多为林地,形成了大量的云南深山老林,其中许多是未开发、未破坏的原始森林,也就是瘴气非常严重的地方。

朱元章想着可以和平的解决云南的问题,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要不然按照老朱的性格,会和你谈判,你就别做梦了,这个时候郑九成说到瘴气,一边的朱元章也是微微得皱起了眉头。

朱标则是躬身道:“父皇,瘴气问题严重,不如我们去问一下朗弟,也许朗弟会有方法。”

“是呀...!”朱元章一个惊喜:“瘴气这件事情,咱可以去问朱朗,想来他一定会有办法的!”

郑九成却在这个时候笑道:“陛下...现在暂时还不需要去问太平郡王,因为臣给陛下送来一个好消息,云南伪梁王已经派使过来了,就是他的左臂左德。

此次左德带了大量的求和礼品,是很有诚心的,所以陛下,臣认为此次我们大明可以暂时不出兵,促和此次的求和,这样我们大明可以兵不血刃拿下云南。”

“嘶...!”郑九成说完,朱元章微微露出了一丝意动的表情,很显然,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朱元章不想两军血战,不是朱元章害怕打仗,朱元章不害怕打仗,但是这未知的瘴气,却让朱元章有了一些担忧,大明士兵可以死,只是不能死在这些不知道是什么的鬼东西上。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