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用心良苦(2 / 2)
梁帝并不否认。
他早已将徐温视作储君辅臣,自然没有必要相瞒。
“臣必竭力辅佐九殿下,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慢慢来,欲速则不达。
九郎心思重,想让他信任你,需要时间。
你与李东阳同列建元八骏,可有私交?”
建元,即建国。
建元八骏,指的是梁帝建梁以来,南梁涌现的八大才子。
自萧绍瑜被封为南康郡王,李东阳便任王府长史,操持王府事务,二人感情甚笃。
同时,李东阳也是南康郡王府现有属官中,官阶最高者,位列十班,同郡太守。
空降而来的徐温,官拜皇子师,位列十一班,凌驾于李东阳之上。
若处理不好与李东阳的关系,徐温必难以取信萧绍瑜,不得重用,抱负不展。
“十年前,臣与东阳兄私交尚可。
自任太子詹事后,臣便断了往来。”
他奉命亲近谢宣怀,自然不便与萧绍瑜的长史有所来往。
本质上,仍在于范谢之争,二人分属两个阵营,还是敌对阵营。
“有基础,便可恢复嘛。
李东阳乃君子,非是量狭之人,这也是朕任他做九郎长史的原因。
你与他同属清流,皆两袖清风,相处不难,你也不必有所顾虑。”
徐温与李东阳的政治主张是相近的,二者皆有意整顿吏治。
不同在于,李东阳曾任职户部多年,更善于梳理财政。
他更倾向于,透过整顿吏治,减少贪墨,倡导廉洁、简朴,纠正风气。
开源节流,充实国库,缓解南梁潜在的财政危机。
这与他操持王府十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京中的奢靡,往来的铺张,连身为郡王的萧绍瑜也经不起几番礼尚往来。
俸禄无法支撑官员的官场社交,必行贪墨。
而贪墨,既积民怨,又侵蚀国家财政根基。
李东阳已然预见到,若不整顿吏治,南梁出现财政危机已是无法避免。
当然,他对南梁币制,也有着深深的忧虑。
但限于时代的局限,他尚无法看懂币制背后的隐忧,忧虑仅来自于直觉。
徐温则在尚书省六部,皆多有历练,更善于全局性把控。
他关注整顿吏治,既有财政方面的考量,也有人事方面的考量。
同时,这两方面又关系着军事、工程、教化。
财政积弊重重,必然无法支撑北伐中原。
总靠临时性强行摊派,可一而不可再,刘宋的教训不可不吸取。
若财政状况继续败坏,不要说北伐中原,就是抵御北魏入侵亦将困难重重。
同理,财政困窘必然影响民生工程、教化子民。
水利不兴,就不要指望农业繁荣。
道路不通,必将桎梏商业。
失于教化,必民心思变。
梁帝大谈二者的共同点,其意在于求同存异。
他希望,在处理与李东阳的关系上,徐温能更主动一些。
因为他可以暗示徐温,不必顾虑主和派,却不能暗示李东阳。
如此,主和派幕后大佬刘广博尚在,得不到梁帝暗示的李东阳,自然要与徐温继续保持距离。
于当下的萧绍瑜而言,幕下两大文臣隔阂如鸿沟,是不利于打开局面的。
“臣会化解与东阳兄之隔阂的,共辅九殿下。”
徐温郑重回道。
梁帝大悦,心中想着:
“九郎啊,徐温大才,人朕给你了,能否用好就看你的格局了。”
《梁书·武帝纪》载曰:
高祖与太子詹事徐公温谈心,用心良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