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人生的本质便是恐惧(2 / 2)

加入书签

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屈原作《离骚》,是因怨愤引起的。

这里之所以引用司马迁的这段话,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当作朱瞻基父子的目前处境的大致描写,同时它还归纳出了人类的一些基本的心理规律。

首先,人物形象基本暗合。

在朱瞻基父子的处境里,朱瞻基父子便是文段中的公正无私、端方正直的人;

汉王及其党羽便是文段中所说谗谄邪曲之人;

而汉王及其党羽的所作所为较之楚国当年的子兰等人对屈原的迫害,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已经是几经生死相搏了;

永乐皇帝便是听用了谗言的楚怀王。

所不同的仅仅是永乐皇帝比楚怀王更会当君王罢了。

其次,它指出人在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是不可替代和永不消失的。

一旦到了“穷”的处境,这种依赖便会显现出来。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其三,人心能感,感而后发。“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对于朱瞻基父子的处境,在这里已经不需要再多加赘言了。

但是,我们还需要对朱瞻基在此种处境当中的所感所悟和所作所为加以说明,以便理解其伤好之后,为什么要去行走江湖。

原本是天潢贵胄,理当应逍遥快活。

可是打出娘胎下地开始,皇太孙便看到他的父亲整日操劳,忧思重重,没有几天是快活的。

先是在靖难之役当中,为永乐皇帝留守北平,既要应对外族的入侵,又要为前线的靖难之师操持后勤,忙得是不可开交,呕心沥血。

待到靖难之役胜利了,便又要为太子之位,应对各种勾心斗角的事情,整日里小心翼翼,深怕稍不留神,便要掉入万丈深渊,摔个粉身碎骨。

如今躺在病床之上,朱瞻基仔细一想,才猛然惊醒,这哪里是人过的生活!

此时此刻,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同时,他还认为这种恐惧一直是存在的。

它是和他一同出生的,只不过它像魔鬼一般潜藏起来不让他看见而已!

如今的他因为深受重伤,性命垂危,已经毫无一点力量来压制这只魔鬼了,所以它开始跳出来提醒他了!

告诉他,他的真实人生的底色,或者说是告诉他,每一个人的真实人生的底色,即人生的本质便是恐惧。

皇帝的是这样,太子的也是这样,皇太孙的更是这样……。

大家的都是这样,无人能够例外。

在这之前,他一直用为了天下苍生以及太祖基业而活的信条来激励自己,并把自己崇高化。

可如今所有迷惑自己的高尚的外衣被剥落之后,即使是帝王,也不过是只可怜虫而已!那么,活着又有何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