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秦城监狱(1 / 2)

加入书签

一天之后,雷同和林涵溪他们被押解到了传说中的秦城监狱。两人下车后迷迷糊糊的不知所以,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雷同没有多问什么,只是大摇大摆的拉着林涵溪的玉手踏进了这座令人闻之色变的监狱。

刚一进了秦城监狱的大门,雷同就感觉一股极度压抑的沉闷扑面而来。

阴森,黑暗,冷厉,怨恨,死亡!

各种负面情绪充斥着他的内心。

雷同暗暗嘀咕,这真是一座监狱吗?

比地狱还要恐怖!

与此同时,雷同和林涵溪踏进秦城监狱没多久,就看一个穿着狱警衣服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对他们说道:“你们两个跟紧我,不要乱看,我带你们去牢房。”

这人的语气中毫无感情,就像死人一般。幽幽的语调,嘶哑的声音,令人不寒而栗。

雷同没有说话,依言跟在这个浑身散发着阴冷气息的狱警后面,朝一个庞大的建筑里走去。

秦城监狱?

没错,秦城监狱是我国最著名的监狱,在中国素有第一监狱之称!

秦城监狱建立于1958年,位于京北市秦城附近,因而得名。秦城监狱历经沧桑,它曾关押过满清大员、国·民党将领、“四·人帮”、成·克杰等高级别囚犯。可以这样说中国被判刑的省部级高官大多在此集中关押。而且,秦城监狱还是唯一一个不隶属于司法部而属于公安部的监狱。最初,秦城监狱共建有4幢白色楼房,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文·革期间,高级犯人增多,林biao等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便在这里大兴土木,加建牢房。

所以后来秦城监狱又增加了6栋楼房和6个院子。不过四人·帮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扩建的这座用来迫害人民的特级监狱,最后竟成了关押自己的地方。

秦城监狱每间监室有20平方公尺,内有单独的洗手间,还有坐式马桶和脚踏式冲水。重犯囚室内的墙壁是特制的,可严防囚犯撞墙自杀。房内的常置设施只有一张距地面一尺左右的矮床。

室内所有永久性设施都被去掉了棱角,被打磨成圆形。铁丝、碎玻璃片、绳索甚至布条,以及易燃易爆物品,总之,一切可能被用来行凶、自杀、越狱的工具都在这里绝迹。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进入了秦城监狱,他在外面社会使用的名字便停止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数码组成的代号。

代号分两个部分,前面的数字标志该人的入狱年份,以公元纪年表示,后面的数字表示该年份中入狱的序号。

如“6901”,前两位数代表1969年,后两位数代表收监的顺序是该年度的第一人。

秦城监狱中犯人按级别不同,享有“单独囚禁”与“集体囚禁”两种不同的待遇。

追溯起历史来,秦城监狱的前身其实是功德林监狱,功德林1号的前身是国·民党北平第二模范监狱。

事实上,不论是北洋军阀、亦或是国·民党政府、还是日本侵略军等反动统治者占领北平时,都曾管辖和利用过秦城监狱。所以说秦城监狱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人民的御用工具,也是反动派关押和迫害革命志士仁人的历史罪证。

解放后,秦城监狱由华北军区军法处和华北社会部审讯科管辖,犯人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华北军区军法处关押的犯人,另一部分是审讯科管的犯人。犯人们由两个部门分别安置在东西监房内,各自管理。办公室也是一个院子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办公。

1952年,军法处搬走后,所有房屋全部移交公安部一局执行处。随着预审工作的深入开展,犯人也陆续增加。除了审讯科入城时带进的几百名在押犯以外,以后又先后收押了一些“三·反”、“大·镇反”等运动中清理出来的犯人以及一些专案犯人,监房显得愈发紧张。

1954年以后,全国六个大区的战犯管理处撤销,全国除保留抚顺战犯管理所外,主要战犯多集中在秦城监狱。此外,在这里还收押了一些外籍犯和特殊犯人。因此,当时犯人的管理问题成了预审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而首先急需解决的就是监房拥挤和管理上区别对待的问题。

与其他普通监狱不同的是,秦城监狱建设初期为了防止犯人越狱,所以就没有放风场地,没有审讯室,也没有卫生设施,甚至连个说得过去的厕所都没有。每个监舍的面积很小,还不足2平方米。监狱环境恶劣,犯人生活困难,一直困扰着秦城监狱的管理者,这个棘手的问题到周·总理主持新中国的工作后才得到解决。

秦城监狱从1960年建立,至今已有53年了,它在国内外都算得上是比较现代化的高级监狱。事实上,秦城监狱按照关押对象的不同,秦城监狱50多年的历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押的主要对象是满清要员、r国战俘和国·民党战犯,军衔至少在少将以上。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关押的主要对象是高级右派和所谓的“反革·命头目”。

第三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押的主要对象是林·彪和“四·人帮”两个集团的成员。

第四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押的主要对象是省部级**官员。这个时期我们比较熟悉,比方说如原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原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原国家药·监局长郑·筱萸、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原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等。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