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开边策(1 / 1)

加入书签

柴荣大破北汉之后,一统山河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然而,他也清楚,这必须要有强大的国力、军力做基础。于是,他便以雷霆万钧之力开始了较大力度的整治和改革。

柴荣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整军。高平之战让他看到了朝廷宿卫军与藩镇之军的诸多弊端:长期以来,朝廷之军尤其是宿卫军常被姑息迁就,总是怕挫伤人情,很少进行精简,因此,宿卫军中就有很多老兵、弱兵,皆是混时日、领军饷的无用之军。而朝廷军中的精壮军士,则是散漫骄狂为所欲为,不服军纪、不听调遣的事情时有发生,一遇到大敌、劲敌,不是逃走,就是降敌。最为可怕的是,他们稍不如意就会聚众生事,故而,前朝多为此而失国。柴荣对众臣道:“大凡用兵,在精不在多,如今,一百个农人都供养不了一个甲士,朝廷为何还要耗费民脂民膏来养这些无用之人呢?再者说,长期以来,雄健精兵与懦弱之辈在军饷、待遇上也没有区别,如此又以什么来激励士卒勇猛杀敌呢?”故而,诏命各军,大力精简,精锐者提升为上军,羸弱者则遣返回家。柴荣随后又考虑到骁勇之士多为诸籓镇所蓄养,便诏命天下壮士,若有本领能够建功立业者,不论是否有军籍,也不论军籍在哪里,全都可以到京城应召。如此一来,许多藩镇军士也都纷纷至京城参加朝廷宿卫之军。柴荣随后又命赵匡胤负责遴选武艺超绝者,重新组建殿前诸军,设置了散员、内殿直、铁骑、控鹤等殿前军。龙捷、虎捷以下宿卫各军,则由各军主帅亲自遴选。没过多久,各军就变得又精又强了,军威之盛可说是近百年来最为强悍的,而军粮、军费却反而大幅度地减少了。

柴荣的第二个举措就是安边。辽人自晋、汉以来屡屡南侵,黄河之北的广大地区,契丹轻骑因无籓篱阻隔,常常肆意驰骋,百姓整日里奔亡逃命,根本就无暇耕种,致使黄河以北到处都是荒野、废墟。百姓们不但无法向朝廷提供税租,而且还需要朝廷救济赈灾。因而,北部边境问题不解决,朝廷根本就无暇南顾。于是,柴荣广开言路,遍寻良策。李谷建议道:“臣当年为杜重威运送军粮时,发现深州、冀州之间有一条葫芦河,此河横亘数百里之长,不如将其浚通、深挖、拓宽,以阻止辽人骑军南下。”柴荣依言,命许州节度使王彦超、曹州节度使韩通等率领军士、百姓去浚通葫芦河,并在李晏口筑城,驻兵戍守。随后,柴荣又将德州刺史张藏英召至大梁,向其咨问边备策略。张藏英详述了地形要害、辽军往来路径之后,建议在各要道建置营垒,招募边境居民骁勇者为朝廷戌兵,并请求亲自率领该军,以便拦截辽国骑军。柴荣皆一一允准,任命张藏英为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张藏英回到德州后,立即着手招募戌兵,只用三个月便招募了一千多人,皆是骁勇能战之士。王彦超、韩通等人率领数万军士、壮丁浚通葫芦河的消息传到辽国后,辽人当时就明白了周人的用意,便命骑兵前往袭杀,想阻止周人浚通葫芦河。王彦超、韩通率三千步骑军迎战,不想,辽国骑军多达七千多人,周兵寡不敌众,被辽军包围。危机之时,幸亏张藏英率军及时赶到,周兵内外夹击,辽军大败,只好撤围而去。不久,葫芦河全线浚通,各地戌守营垒也相继建成。自此之后,辽人就再也不敢轻易渡过胡芦河了。葫芦河之南的百姓,这才得以耕种、放牧,休养生息。

柴荣的第三个举措就是举才。诏命:“在朝文臣,每人须至少举荐一名可以为县令的人才,一切唯才而论,不论亲疏。官职任用之日,被任官吏必须署明举荐人姓名、官职,若官吏在任职期间不能胜任或者有贪污受贿、不勤于理政等过错,将视情节轻重,除处罚本人为,举荐人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柴荣的第四个举措是垦荒。诏命:“户主逃走的农田,准许其他人承租,供纳税租:若三周年内户主回来,其农田不论荒熟如何,可交还一半给户主;若五周年内户主回来,三分地交还一分;若五周年外户主才回,其农田除户主坟茔外,皆不用归还。靠近辽国边境的各州,若是户主失陷在了蕃邦,从番邦逃回,五周年内回来者,三分交还二分;十周年内回来者,交还一半;十五周年回来者,三分交还一分;十五周年外再回来,就不用交还了。”此命一出,各州纷纷施行,当年就野无闲田、旷无荒土了。

柴荣的第五个举措则是纳言。他先是让文武百官、朝野人士指出自己的失误,并说自己已经继位一年了,肯定会有失误,但是,“在位者竟没有一人指出朕躬之过失,食禄者没有一言来论时政之是非。”“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量之深浅、知任用之当否?”并诏命:“内外文武臣僚,今后或有所见所闻,并许上章论谏。若朕躬之有阙失,得以尽言;时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隐。方求名实,岂尚虚华,苟或素不工文,但可直书其事。”

五项举措之外,柴荣又颁布了许多新令,致使朝政很快为之一新,大有勃勃兴复之象。柴荣对范质、景范、郑仁诲、魏仁浦等重臣道:“朕经常考虑如何才能使天下大治,却总不得要领,致使朕整日里寝食难安。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等地皆各自为政,不能一统。眼下,应命近臣各自著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为朕广献良策。”

诏命一下,翰林学士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多人,纷纷呈上自己的著述,但大多是修文德、重教化之类的陈词旧论,唯有王朴、陶谷、窦仪、杨昭俭四人提出了应当尽早出兵攻取南唐、西蜀的兵策。

比部郎中王朴的《开边策》最合柴荣心意,他言道:中国之所以失去吴、蜀、幽、并,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失道。之所以失道,就是因为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要想取道,必须反其道而为之:进贤才,重诚信,明赏罚,行节俭,减租税,富国民。民心既归,天意必从。南唐与大周接境近二千里,易于攻伐。攻伐当从防备薄弱之处开始,令其东西难顾,四处奔走相救。在其奔走之间,发现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如此,江北诸州将悉数为我所有。只要得到江北,江南也就易取了,江南一得,则岭南、巴蜀即可传檄而定。一旦南方平定,则燕云等地必会望风归附。唯有河东乃是顽敌,刘氏既怀家仇,又有国恨,是很难用恩信招抚的,必须以强兵制服。河东自高平之败后,已经力竭气沮,短时间内不会成为边患,可以待天下平定后,一举而平之。

此时,群臣大多守常偷安,很少有进取之心,王朴的这篇《开边策》神峻气劲,有谋有断,既有混天下之一统的大略,又有周全细致的实策,令柴荣刮目相看,自此,对王朴就更加器重了,不久,即将他迁升为左谏议大夫,临时掌管开封府,杨昭俭则被擢升为御史中丞。

恰在此时,秦州、凤州先后有人逃到大梁,说蜀政苛刻,民怨沸腾,请求朝廷出兵收回二州。柴荣闻报,心中顿感疑惑,问众宰臣道:“前些年,朕听说蜀主孟昶聪敏好学,为人也孝义慈和,而且还颇有爱民之心,听说他还仿照唐太宗《戒石铭》,自己亲自起草颁布了一道《颁令箴》,故而境内一承平安宁,如今为何又‘蜀政苛刻、民怨沸腾”了呢?

李谷道:“陛下所言极是,孟昶虽然自幼生长在权贵之家,尚未成年便做了伪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民间,但继位之处确也有一颗爱民之心,《颁令箴》中曾有‘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与是切,军国是资。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臣还听说,孟昶颇有文采,初始极好诗词,一阕《洞仙歌》曾传至我中原境内,但他后来却对李昊、徐光溥等人道:‘王衍浮薄,喜欢轻艳之词,以致亡国,朕不可学他。’自那之后,就很少填曲作词了……”

范质插言道:“臣听说,有一年除夕,孟昶曾令伪翰林学士幸寅逊题写桃符,欲挂在孟昶寝殿殿门两侧,孟昶嫌其不公,竟亲自提笔题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柴荣道:“此联定可传之千古!既然如此,孟昶也算是英主了,朕估计肯定是用人不当,以致奸邪祸国。”

众宰相齐声道:“陛下果然圣明烛照,一语勘破了伪蜀君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