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亚伯兰的故事(1 / 2)

加入书签

第一百一十六章亚伯兰的故事

一阵狂风把沙子刮进小鱼的耳朵里,睁开眼睛看看周围,太阳炙烤着小鱼的身体,像是要把整个人都烤焦一样。

小鱼抖抖身上的沙土大声地喊道:“什么地方?这里是哪儿?”手里抓着一把沙子,“啊!——好烫,好烫。”他看看周围,一个人都没有。

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着,炙热地太阳在天空中照耀着,一阵眩晕,从沙山的山顶滚了下去。

驼铃声传到小鱼的耳朵里,虚弱地努力爬起来,口干舌燥地浑浑噩噩地:“驼铃声?有人了?海市蜃楼吗?一支很大的驼队,从我身边绕过,绕过。”大喊:“救命!救命!救命!”最后确定原来那是人,而不是海市蜃楼。

那驼铃的主人听到有人喊救命的声音,对手下人说:“去,看看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

“好的主人!不过,主人夫人可是说过不让您在管闲事了?”奴仆劝道。其实天气太热,他根本不想走。

那人约有四十岁左右,他抬手看看天,又看看远处躺着的人,身上穿着丝绸,主人模样的人说:“去吧!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去给他一点水喝,他太渴了。给他一点水喝。”

他得到主人的命令,来到小鱼身边,给了小鱼一口冰凉的水,渐渐睁开眼睛的小鱼,一看见水,也不看人,一把抓住皮袋,“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

小鱼看看那人,把皮袋递过去“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本想起身感激他,身体就像被沙子烧熟一样,汗如同雨一样顺着汗毛孔流出来,滴答滴答地落在地上。

那人也是每出一点力气,都汗流浃背,把小鱼领到他主人的牛车外面去,对主人深随即施一礼道:“老主人,我把他带来了,不过他穿的起伏有点奇怪,不像我们这里的人,说话也不一样。”

身穿丝绸衣服的人,上下打量一下小鱼,发现他穿的衣服确实跟我们的不一样,道:“小伙子,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暗想,这个人穿的衣服跟我所熟悉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一样,难道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来考察我亚伯兰?会不会是亚兰人派来的奸细?

小鱼看到他的穿着,怎么跟阿拉伯世界人穿的样式差不多呢?“我叫小鱼,从中国来,要寻找——”如果我说寻找灵芒的话,他肯定会起疑。

原本亚伯兰只是想要救这个人,听小鱼一说亚洲,好奇心说道:“中国?中国在什么地方?”

小鱼暗想,亚洲你也不知道,小孩子都知道的,难不成这是在古代吗?哈哈一笑道:“中国在亚洲,我是中国人,你是?”他惊讶于自己身处之地和跟自己说话的那个人。

穿着丝绸的人,挺喜欢小鱼,一拍小鱼的肩膀,鼻子对准小鱼的鼻子,双手搭肩道:“走吧!我的部落就在前面,刚刚跟埃及人做完生意回来。”一脸忧愁地看着小鱼,他跟埃及人没有赚到什么钱,所以忧愁。

小鱼有点不习惯这种习俗,没办法入乡随俗吧,道:“埃及人在强大,也不会有你的神强大,相信我。”

亚伯兰激动地道:“你怎么知道?难道,你是?”眼前的这个人难道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要帮助我亚伯兰的人?

小鱼按照神启示他的话,把神要说的,跟亚伯兰说:“我们的神让我跟你说,你是纯洁之人,所以派我来帮助你。”

亚伯兰赶紧跪下,被小鱼扶起,小鱼道:“你是神拣选的第一个跟主走的人,所以你的双膝只能跪神!”

小鱼:“神让我在你的部落里休息几天,你在外面给我搭一个帐篷,让我有一个睡觉的地方。”暗想,你以为我想来这啊。一大堆老婆需要我照顾。

亚伯兰真诚地说:“遵从您得吩咐。”马上吩咐下人,给小鱼比自己还要好的待遇。

小鱼跟着亚伯兰来到一个游牧部落里。看到周围的景色变换暗想,这不是21世纪啊,除了驼铃就是木车,看着他们的商队,都带着弓箭,还不是钢刀。他仔细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心里越来越害怕。

撒来出门很远来迎接亚伯兰,发现他身后跟着一个年轻人,而且,很帅的年轻人,对亚伯兰道:“那小子是哪里人?看他的样子好像不是咱们这里的人?”暗道,这小子可真帅。

亚伯兰小声对撒来说:“他是天使,是我的神派他来的。知道我们凄苦,派他来拯救我们的。”

美丽的撒来对亚伯兰道:“你老是这么热心肠,咱们不缺奴隶,你看看他的身材根本卖不上多少舍客勒。”

亚伯兰有点不满撒来道:“我说,撒来,你不能存在这样的想法,咱们部落里没有奴隶,况且他是上天派来的。”

撒来冷眼看着小鱼“是吗?我们可不能养活多余的人?”很不高兴地快速向自己的帐篷里走去。

亚伯兰“我亲爱的,亲爱的?”没等他说完,撒来很不高兴地就走了。

看看周围的沙漠,自己也不知道往哪里去,小鱼道:“那个,亚伯兰,如果我的到来影响到你跟你夫人关系的话,我想,我还是离开吧。”起来转身就要走。

亚伯兰赶紧拦住小鱼,道:“那怎么行,她是她我是我,我还是这里的头人,必须听我的。”没想到亚伯兰还是爱面子的人。不过他可不是怕老婆的人。而是太爱撒来了。

正说着驼铃队带领他们翻过一个坚硬的高山,小鱼看见远处近千人的帐篷很是壮观,离得很远就听见牛和羊的叫声。

一群羊朝这边走过来,一个年轻人骑着骆驼来到亚伯兰面前:“尊敬地哥哥,这里是我的一群羊,打算到山谷那边水草茂盛的地方去放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