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就三两(2 / 2)

加入书签

原来是怪自己带的人太多了。

其他人一听产量这么少,也不好继续让长孙皇后泡,最后还是长孙无忌干巴巴的说道:“那个,皇后娘娘,要不,壶里的剩茶,再泡一泡吧”

程知节也附和道:“对对对,皇后娘娘,壶里的茶叶再泡泡,这好的茶叶抗泡!”

长孙皇后无奈,只好让宫女把壶里的茶叶继续泡一泡。

还别说,这第二泡的味道居然也是不错,就这样,这一壶茶翻来覆去的泡了整整七八壶,直到最后的茶汤已经变的很澹了,大家才放过了这壶茶。

这壶茶如果会说话,估计早就把众人骂上个八百回了。

在叼的茶叶架不住这么泡啊。

之后,长孙皇后又拿出了其他茶叶泡了一壶,其味道虽然比大唐之前的茶叶要好,但和大红袍相比,却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最后众人便也只能遗憾的纷纷告退了。

等到所有人都走了之后,李世民就对长孙皇后问道:“观音婢,这大红袍真的就只有三两?”

“臣妾还能骗陛下不成?真的只有三两,轩儿在信上说,这三两是最好的了,臣妾本来只是想让陛下和哥哥独自过来的,怎知陛下带来这么多人”

长孙皇后是极少和李世民发脾气的,但今天却少见的有了些脾气。

“不可能,这小子一定还有私藏!朕太了解这小子的性格了!”

李世民是相信长孙皇后的,也相信李轩送来的三两是最好的,但李世民绝对不相信,李轩会一点私货都不留。

“陛下,轩儿有,那是轩儿自己的事,这茶是轩儿费劲千辛万苦才制出来的,就算他真的有,咱们也不能伸手去要不是?”

长孙皇后可是个要脸面的人,茶是好茶,但她可做不出厚着脸皮伸手跟晚辈要。

李世民一听,梗着脖子说道:“朕又不白要,朕可以给钱啊”

“轩儿的基础价一两就一贯了,您打算给多少?”

闻言,李世民也是一阵语塞,这么好的茶,十斤也不够喝的。

虽然李世民相信李轩手里还有私货,但只看李轩给自己只送了三两来看,总产量绝对不会很高。

所以,这大红袍已经不是钱不钱的问题了,是有钱你都不一定能买得到。

要,又不好意思要,花钱买,人家李轩也不差钱,你给多少钱人家也不一定能看得上。

李世民表示非常郁闷,这个小王八蛋,没想到还真有点本事,如果照这个效果来看,说不定五年后,他还能能靠那些荒凉之地给朝廷带来三十万贯的税收呢。

很快随着这些大臣们的口口相传,武夷岩茶之名就在长安流传开来了。

尤其是大红袍,更是其中之最。

然,其味道究竟如何,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众人也只能靠着传说,来神会其中的味道了。

而在另一头的李轩,则是没有李世民的这种苦恼,足足十四斤,管够喝。

对此,李轩是没有一点的负罪感。

不是他吝啬,只是他深谙一种道理,一个产品的价值,不在于它的价格,而是在于它的稀缺性。

比如限量版的超跑和手表,它们从出厂开始,就已经被厂家定好了价格。

但你却不能单纯的用厂家为其定的价格,而去衡量它的价值。

如果他一次性的供应太多,那么就等于是在贬低大红袍在人心中的价值。

李轩每年都会给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免费供应一定量的大红袍,但绝对不会太多。

他要时时刻刻营造出一种,大红袍产量很少,数量有限的现象,从而带动其它普茶的销量。

毕竟现阶段大红袍的产量还是太低了,其它普茶才是产量的大头。

长安卢府。

临近年关,几个世家在长安的负责人,又一次聚在了一起。

前段时间,朝廷已经下放的军购订单,订单总价值为七万贯。

七万贯,其实并不算少,但这可是军购订单,这笔钱是要给北方驻军增添过冬物资的。

大唐边境的驻军虽然说不上多,但也绝对不少。

至少单凭这七万贯是绝对不够的。

这一次世家的人再次相聚,就是想相互之间交换一下各自的信息,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有其他世家单独接到了来自朝廷的订单,不然怎么可能一下子减少这么多的订单。

世家安排在长安的负责人都不是白痴,根据订单,他们都计算过。

这七万贯订单中,有服装被褥,还有取暖用的炭,他们发现,其中炭和服装被褥的比例,是非常不正常的。

如果按照朝廷订购炭的比例来计算,服装被褥的订购数量足足减少了一半。

简单来说,朝廷在世家这里订购的炭,如果足够一万大军使用的话,那服装被褥也只有五千人用。

那么通过反推,就能很快的得出结论,朝廷必然是从其他渠道获得了一批冬装被褥。

纵观整个大唐,有这份实力的,必然也是个大世家才对。

背着大家伙偷偷去和朝廷做生意,这是不符合世家之间的联盟协议的。

虽然世家之间也有竞争,但争的都只是各自的份额,而不是会是如此这般的去偷偷的吃独食。

“这从朝廷订购的炭量来看,驻军的人数应该不少,可为何只订购了这么点的冬装被褥?难道,朝廷买那么多炭,是有其他用途?”

作为这次会议的组织者,卢俊生率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时王顺达开口说道:“这段时间,我也派人去观察了,发现了一件事,非常蹊跷”

说着,王顺达就将自己前两天发现的事情,说了出来。

原来王顺达这货偷偷的派人去各个官道盯梢了,盯梢的目的就是想看看朝廷的运输信息。

他发现,朝廷运往高句丽方面的运输队,是有问题的。

其运输量和高句丽方面的守军数量严重不符。

虽然王顺达不懂军事,也对守军数量不甚了解,但是他不瞎,也不傻。

所有大唐百姓都知道,东突厥灭了之后,全大唐就数高句丽方面的驻军数量是最多的,而且东北方向也是最冷的。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算,运往高句丽方面的运输车队人数应该最多,货物量也应该是最多的。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王顺达发现,运往高句丽方面的运输车队,数量居然是最少的,这就非常值得耐人寻味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