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苦衷”(1 / 2)
按在烟灰缸内的烟蒂仍在不停散发出烟雾,忽而分散忽而又缠结成一团。而高脚玻璃酒杯里的冰块依然方方正正,没有融化完。
此时,只有两个人的机舱内,却是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息,直到孙郡再次点燃一根香烟后,舱内才再次响起他的声音。
“现在,已经开始有一些左翼学者自嘲有一天,中国会变成“北方民国”,因为北方是一个万能的,谁也离不开的庞然大物,它既采油,又造车,既然垄断原料供应,又生产消费品,既然建百货公司,又开发商品住宅,经营酒店,造药又办医院,还卖保险,还开银行、同时还制造飞机大炮战车军舰,……”
孙郡的语气显得有些无奈,因为这是一个无可奈何,甚至无法挽回的事实,
“当年,中国的工业经济太过落后,在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几乎是以一个公司的力量去推动国家的工业化,我们干的不错,北方之前,全中国没有一座钢铁厂,没有一座重型企业,可现在呢?一座座大型厂矿企业,是的,北方帝国是形成了,可这也没有办法,谁让中国是一片空白呢?”
很快地孙郡便吸完了一枝烟,烟蒂要烧着手指了,他才将其按灭于烟灰缸中。
“吸烟罢。”
孙郡伸手再次取了一枝烟时,忽然对李直民说道。李直民便也取了一枝,吸着,听他继续说着北方的“苦衷”。
“为了推动国内工业发展,我们建了机床厂,以向企业提供廉价机床,但生产机床需要钢铁,所以就建了钢厂,要把产品运出去,要把原料运进来,需要铁路和机车,所以我们修铁路、造机车,修铁路办工厂需要融资,我们又建了银行,我们想向工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开始投资房地产,他们需要消费,我们又建了百货公司,百货公司需要商品,所以,我们又生产消费品……”
随着孙郡的解释,李直民想到当年一座座工厂的建立,实际上并不是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是基于一个个企业的“配套工程”,到后来,地方当局也乐意由北方主导地方的经济,这样打起交道来更简单的,更重要的一点是,相比于许多企业,北方无疑更具备“社会责任”,公司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超级康采恩企业,他同样投资学校、医院,捐赠图书馆,公司一直在尽自己所能的回报社会。
“当年,在华北,没有社会分工,所有的一切都要由我们去建立,去推动,公司越来越大,最后一步步发展成现在的这个庞然大物。可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情况,政府害怕了,南京害怕,即便是你们……”
望着李直民,孙郡的脸上露出苦笑。
“你们,你们虽说出身公司,可同样害怕,因为你们比南京更了解,更了解公司的力量有多大,甚至可以说,今天,先生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公司作为后盾才拥有的,没有公司提供的职员,华北不可能建立新的行政体系,没有公司提供的资金,政府无法运行,没有公司提供的武器,军队亦无法作战,南京害怕,你们比南京还害怕,你们知道它的力量,同样也知道,根本就无法制约它!”
“仲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如何对待北方呢?”
政府会如何对待北方?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在过去的十二年间,通过一系列的企业投资,公司在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企业财团的同时,其还通过技术支持、贷款支持以及开发银行投资等一系列的方式,促成了中国南北的工商企业发展,这些企业表面上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但通过“交叉持股”的方式,即便是南京的建设银以及各省的“模范企业”亦大都公司的董事席位,公司在国内工业经济上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甚至远超过政府。
面对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政府会持以何种态度?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即便是在有着“影子”之称的北平,许多官员,包括出身公司的官员,都对公司深感忧虑,主张应该对公司加以限制。
可如何限制呢?
限制是否会造成公司不稳?从而影响中国的经济稳定?
过去,这些话题只存在于官员们交流之中,现在由孙郡抛开这个话题后,反倒是让机舱内的气氛变得有些诡异。
此时机舱内又一次陷入沉寂之中,两人在那里静静的坐着,谁也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吸着烟。
作为先生的军政幕僚、作为一名政客,李直民自然会先从政治的角度去看待公司的问题,现在的公司已经到了尾大甩不掉的局面。
在战争期间,公司直接或通过北方银行、北方保险等机构购买了超过400亿元的债券,以支持战争,在战争结束后,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公司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获得东北、中亚以及西伯利亚的厂矿企业。
政府或主动或被动的合作,进一步促成的公司的发展,现在的公司已经发展到了谁也离不开他的地步,北平离不开,南京离不开,南北都需要公司的投资以及技术,同样也需要公司去执行东南亚经济政策,亦需要公司去稳定托管地区的经济。
即便是在处于占领状态的日本,亦需要公司的介入,现在,所有人都可以不喜欢公司,但却都离不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摆在每一个政治家面前的,都有一个问题——如何制约公司,如何制约公司的规模、公司的影响力,可偏偏公司的影响力太大。
“这……”
在李直民哑然不知如何回答时,孙郡却继续说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