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一力承当(1 / 2)

加入书签

公元前260年阴历二月,秦昭襄王四十七年。

由秦昭王亲自发起并主持的,第一届一次动员会议在秦王宫内秘密召开。之所以最终被称之为动员会议,这是因为秦国已经决定对联合**动武。

农业会议上,秦昭王认真听取了各州县关于公元前261年的收成情况汇报以及今年的工作报告。各集团军主要负责人随后在军事会议上汇报了各地驻军的情况,并表示坚决拥护昭襄王出兵的决定。

以白起为代表的秦国新秀在会议上踊跃发言,请命亲自带领十五万主力部队赶往上党地区驰援。以王陵为代表的老一辈秦国名将也当仁不让,期待大王能够准许他们参加此次由参战总人数已经远超百万的世纪之战。

此时的前线毕竟有王龁老将军在,临时换将恐对整个战局不利。因为此战关乎秦国的未来,稳打稳扎方为上策。秦昭王认为年轻人做事太过毛糙,此时此刻决定不允许出现纰漏。再加上他深知年轻一辈的代表人物白起的战功显赫,恐怕无法诚心诚意跟左庶长合作。于是建议由王陵率领由各地调往京师的十五万主力出征,兵发上党!

好在秦国一直都以法家的治国政策为基础,秦昭王自然也是身体力行。仗是为秦国打的,不是为谁的脸打的。对于大军出征的意见都是取最佳方案,所以从不会独断专行。若不是因为此,大王的话自然就是最终决定。

参加军事会议的大都是常年带兵打仗的将军,他们深知兵者诡道的道理。根据战场情况,为胜利甚至不得不兵行险招也是有的。而战争的结果,对于在前线作战的兵将们而言,不是胜利就是失败!也就是说,战争从来都没有稳扎稳打这一说!

我大秦已经到了存亡之秋之时,此次的领军人物非白起不能为之!得知前线实情的将军们审时度势,自然希望此次出征者是武安君为善。但这种事情毕竟有逆君意之嫌,胜则皆大欢喜,若是...

作为一国之相的范雎此时见大伙儿都将目光转向他,顿时明白这是让他当代表否决大王的提案。心里顿时打个突,低头琢磨此事该如何处理。

秦法规定,被举荐者如果胜任其职,举荐者也会得到同等奖励。秦法中也规定,被举荐者如果不能胜任其职,举荐者也要与他所举荐的那人连坐。也就是说,秦昭王此次举荐王陵,输赢的结果自然与众位将军无关。

现在若是谁跳出来举荐白起,那么出征的白起将会让举荐者一直失眠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范雎知道此次的众将绝不是在考虑独善其身,而是因为知道各自的身份重量不够。一旦大王将王陵出征的事情拍板,那就再无反复的道理。如此重大的关键时刻,当然还是让在大王心目中有分量的那个人出来建议最好。只要还能商量,换将出征的事就有希望。

范雎自然清楚白起的本事,而且他也知道武安君才是此吃出征的最佳人选。这一仗的结果关乎到秦国,关乎到未来的统一战争。

众所周知,范雎能够最终登上秦国宰辅一职就是坑了前国相魏冉所致。而武安君师傅就是魏冉,论关系的话,白起就是魏冉那条线上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