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圣人出世(2 / 2)
孔颖达哈哈一笑,拈着茶杯对萧瑀说道:“宋国公怕是并不知房俊之打算,那厮不仅要此间学子文武兼修,更要建立一座格物院……你可知这格物院,究竟是干什么的?”
萧瑀还当真是首次听闻此事,奇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乃《大学》倡导的‘三纲八目’之一,修习格物乃是学子应有之义,何足为奇?”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便是天下文人所推崇的《大学》“三纲领”。
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数代以来,奉行不悖。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即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第一篇在末尾的时候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是整个儒家精神的精髓之所在。
孔颖达含笑捋须,笑呵呵道:“那小子说了,这格物院所修习的,乃是天地至理,比如为何水往高处流,比如为何水中火灭,比如人为何不能入鸟雀那般翱翔天际,比如为何聚云成雨、日升月落……”
萧瑀目瞪口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此天地至理也,有什么好研究的?
水克火,五行相克也,这还需要什么道理?
人为何不能如鸟雀那般翱翔……这不废话么?满天飞的那还是人么?
为何聚云成雨、日升月落……自盘古开天辟地便是如此,谁能弄明白究竟是为何?有何须弄明白究竟是为何?
闲着没事儿干啊!
孔颖达哈哈大笑,给萧瑀斟满茶,喘着气道:“当初老夫初闻之时,亦是如你这般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但是你可否忘记,当年那房二便曾在骊山之上求雨而至,更用一堆沙土之物烧制出晶莹璀璨的玻璃,其种种手段,实在有鬼神莫测之机,而房二曾言,这其中所有之玄机,尽在格物之道,只要弄懂了格物至理,便是三岁孩童亦能如他那般翻云覆雨、点石成金!”
萧瑀愈发不可置信,讷讷道:“且不说此言真假,即便是真,这等神鬼莫测之术,焉能示于人前,更遑论教授予人?”
孔颖达叹了口气,悠然道:“这便是房二不同寻常之处,他常说学问这东西非是一人之力便可以臻达至高境界,闭门造车最不可取,而是应当让志同道合之人汇聚一处,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大家取长补短拾遗补漏,方能有所精进更上一层楼。当年夫子不问黎庶、有教无类,与之何其相似也?吾等夫子门徒敝帚自珍,将学问藏着掖着唯恐外人学去,人家区区一个不文不武之人却能够有这等心胸,老夫着实愧疚难当啊。”
萧瑀说不出话来。
若房俊当真打着这样的心思,的确当得起孔颖达这一声赞誉。
这何止是心胸如海、气量万千?
这简直就是圣人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