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四塞以为国(2 / 2)

加入书签

郝振威骑着战马到阵前,心已经凉了大半。

军士们都懒得列阵了,席地而坐,喧哗声四起,军官不能制。

更有人不断鼓噪回同州,降了灵武郡王算了!

附和的人不少。

对大头兵们来说,除非主帅威望很高,不然给谁当兵不是当啊?

郝振威镇同州也没几年,而且就带了不到百人上任,靠的还是朝廷名义。后面慢慢整顿地方,收拢人心,但说到底还是威望不够。

再有个十年时间或许可以稳固一些,或者此番攻占华州,灭了王卞,也可以急速提升威望,只可惜一样条件都没达到。

危机一来,形势堪忧!

“大帅!”王超神情沮丧地靠了过来。

“事已不可为,再等下去,怕是要被人借了脑袋。”郝振威压低声音道:“我欲东奔陕虢,你去召集信得过的兄弟,咱们一会就走。”

王超有些吃惊,看了一眼郝振威。他脸上的皱纹更深了,胡须也黑白参差,但目光坚定,一点老态龙钟的样子也没有,也一点没有灰心丧气。

便是抛妻弃子,也要东山再起,大帅之心志,当真坚如铁石!

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啊!

保义军节度使(陕虢)王珙固然残暴、骄横,但也看人的。灵武郡王威震西北,帐内大将数十、精兵十余万,他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收留?

即便王珙犯浑,蒲帅王重盈亦会多加提点,保管留不住,能放你走都不错了,说不定直接就逮了,送到灵夏讨好邵树德。

“四郎可是怕了?”郝振威直视着他,道:“其实不必勉强,树倒猢狲散,各奔前程,亦是寻常。孙霸愿给邵树德当狗,我可不愿!陕帅王珙若不愿收留,我就奔汴州,或走晋阳,总不至于没处去。”

王超当了郝振威十七八年心腹,忠心自然不用多说。如果可能的话,郝振威还是想带着他一起走。

同州兵将多半不愿意跟他走了,丰州来的老兄弟,能带走一个是一个。不然去了李克用或朱全忠那里,也会被人轻视,没有生发空间。

王超愣了很久,其间脸色剧烈变幻,显然在做着激烈的挣扎。

良久之后,终于发狠道:“大帅待我恩重如山,走便走了!”

郝振威大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大丈夫何患无妻!日后有我一口吃的,绝少不了你。”

心中却有些不满,王超犹豫了很久才下定决心,这忠心看来也不是很牢固。

但目前,也只能用这些老人了。

******

同州城门大开,州别驾、司马、录事参军、诸曹参军、冯翊县令、县丞等大小官员,尽皆跪倒在地,神态谦恭。

守军一队队走出,将器械放置、归拢在一侧,然后整队走到另一侧,惴惴不安地等待胜利者的处置。

郝使君带走了州中精锐,惨败于渭水之畔。消息传来之后,同州上下再无抵抗之心,直接开城投降。

邵树德遣义从军青唐都五千步卒先期入城,控制各处。待一切稳妥之后,方才稍稍安抚了一下这些降官,然后带着铁林军开进了同州。

至此,渭北五州三十县已尽在手中。

渭帅的人选,他还没有想好。

从幕府中挑选的话,赵植、陈宜燊二人能力都没问题,但他们的本官都只有州别驾,资历尚还有些问题。

从军中挑选的话,卢怀忠等老元从倒是可以。而且武夫从来就不需要什么资历,这年头多的是一夜间连跳数级、一步登天的武人。

邵树德仔细想了想,觉得如今这个局面,需要给老兄弟们多一点照顾了。哪怕只是一个权力严重受限的节度使,对武人们来说仍然是极大的荣耀。

李延龄跟了自己多年,任劳任怨,在军中人缘也不错,后出任邠帅。

朱叔宗,更是劳苦功高,多年来一直帮着训练军队。朔方军的成功,朱氏出了大力。而且因为都教练使这个职位的敏感性,不好给他兵权,这等于是剥夺了朱叔宗建功立业的机会,邵树德心中有愧。

卢怀忠,不用多说,铁杆支持者。每次出征,要么当先锋,要么留守灵夏,都是重任。去年又远镇兴元府,看着诸葛仲方,亦很辛苦。

这两人,是最有资格担任渭帅的武人。

拉感情,给赏赐,已经做到了极致,下面还得给荣耀、给官位。

邵树德现在倾向于保举卢怀忠任渭北节度使,武威军使的职位再找他人代替。

至于朱叔宗,过阵子就让折芳霭与朱妻走动走动,将嫡长子承节与朱氏长女的事情说一说。以后再找个相对正式的场合,当着军府诸将及僚佐的面,将两位小儿女的婚事定下来,一俟长成,便完婚。以后邵氏、朱氏,同享富贵。

河西节度使的职位,邵树德也打算让出来,先观察一下,看看谁最合适接任。反正,肯定优先元从老人了,不知道任遇吉愿不愿意干。

抵达城中之时,长安有信使来报:折从允率三千人于兴平大破乱军,俘七千余人。

俘虏押解回京后,连带着之前的上万俘虏,共拣选出精壮五千。

邵树德盘算了下,如果同州降兵里也能拣选出两三千人,鄜坊、延丹二镇剩下的八千兵马中再挑三千,这就有万余人了,打散后与铁林、武威、天柱等军的老兵混编,再招一些新兵,配上骑卒,赤水、武兴、固镇三军的框架便有了。

地盘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长,威望日益提高,这感觉真的很让人迷醉。

后面便是夯实根基,勤修内政,且耕且战了。

而在此之前,还得去一趟长安。

天子、宰辅们,最近上蹿下跳,不安分得有点厉害,得让他们看看真正的力量。

再者,安远楼折嗣裕怒斥君臣之事,也稍稍有点粗糙,还需要善后一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