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字卷 斜阳草树 第十二节 尘埃落定(2 / 2)

加入书签

说句不客气的话,若真是有什么闪失,也可以直接拿冯紫英顶罪,反正他年轻,免职下野,等上两三年再重新出仕也影响不大。

想到这里,永隆帝终于点头:“卿言之有理,那就依了诸卿的意见,冯铿任顺天府丞,不过永平府同知,诸卿也当考虑合适人选接任,莫要让永平那边大好势头半途而废。”

一直未曾说话的齐永泰这个时候才拱手道:“回皇上,内阁已经商计,让吏部员外郎练国事出任永平府同知。”

永隆帝一愣,练国事?状元郎?

见内阁几人都是一脸沉静,永隆帝知道这几位已经就练国事之事达成一致,便不再多言,点点头表示了同意。

接下来的一些人事安排就显得波澜不惊了,这些早就在吏部和内阁内部商议中基本达成了一致。

而永隆帝对四品以下的官员所了解并不多,甚至一些正四品的知府,他也知之不多,只能尽可能的通过吏部和阁臣们的介绍来形成一个大概印象。

这也就是地方官员的悲哀,所以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挤在朝中,甚至一个五品的郎中都要比正四品的偏远知府在皇上印象里深刻得多,毕竟人家经常有机会上朝面圣,而你呢?

三年回不了一趟京,全凭“大计”的官员来断生死,除非你在朝中有深厚人脉和奥援,又或者你能在任上做出让人无法忽视的政绩,否则,这种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甚至连挣扎的权力都没有,何等憋屈?

几位阁臣在东书房与皇上商议的情形很快就传遍了京师城。

与先前的传言相比,这一次就是铁板钉钉了。

吏部酝酿初议,都察院复核,内阁决定,皇上御批,这就是四品以上官员的必走程序。

如果是四品以下的官员,则是文选司和考功司商议酝酿,吏部尚书并侍郎合议提出意见,都察院复核附署意见后提交分管吏部的阁老,若是分管阁老无异议,便可提交内阁决定,届时直接由皇帝用印即可,当然皇帝亦有否决权,只不过四品以下的官员皇帝都未必能认识,所以否决的几率极小,几可忽略不计。

这里边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如果分管吏部阁老否决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意见,吏部尚书有权再度提交。

此时一般分管阁老会提交内阁,但如果该方案被否决,那么吏部尚书一般需要辞职以表示谢罪。

这个否决既可能是被内阁否决,亦可能是被皇帝否决,所以很多时候皇帝如果对某位尚书不满意,就可以通过这种情况来逼迫尚书辞职,同样某位阁老对自己分管部门的尚书不满意,亦可以此法,哪怕内阁通过,只需要说服皇上否决,亦可迫使尚书辞职。

再比如,三品以上官员基本上就不是由吏部酝酿了,而是直接由内阁酝酿决策,提交皇帝御批了。

同样都察院在其中也有重要作用,如果都察院否定吏部人选,那么就需要提出具体理由,如果吏部不接受,亦可强行提交,但如果因此人选没通过,吏部亦需要为此负责,同样如果内阁没有认同都察院的意见,那么都察院负责的相关官员亦会为此辞职以示负责。

现在吏部、都察院和内阁、皇上四关走完,这就宣布正式形成决定,只等吏部正式宣布出官凭,通知冯紫英卸任交接那边永平府同知事务,同时回京走马上任即可。

按照朝廷规制,这一般是需要在接到通知之后三到五日之内完成交接,永平府这边需要练国事来接任,同样冯紫英还需要返回京师城,去顺天府衙接手府丞掌管的事务。

东书房上级决定的第二日,汪文言的快马就迅速到了永平府,冯紫英这才确认自己的确要回京了。

一切都基本上按照最初的设想,练国事来接手,这是冯紫英最满意的,若是没有一个合适的人来接手,冯紫英还真不放心,甚至宁肯不走。

现在尘埃落定,朱志仁赴鸿胪寺担任鸿胪寺卿的消息也已经传了过来,这意味着几乎在同时,知府同知同时要卸任,这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错位,以便交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