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王子(1 / 2)
拉米罗一世没有对妻子撒谎,此后的十年,他没有对任何人透露出关于那天夜晚城堡异动的消息。
而在教会主持的洗礼上,他过继了一名农户的孩子,成为了自己的养子,而年幼的西泽维尔,则被他秘密送去了妻子父亲的家中。
他在自己岳父的封地修建了一所秘密的古堡,将自己的妻儿放在里面,用五百名侍卫看护起来,不允许西泽维尔见到其他任何人,而西泽维尔的起居,则由三十个贴身女官来负责。
好在那一夜过后,西泽维尔身上那强大的近乎疯狂的魔力波动逐渐减弱,再也没到那么夸张的地步了,虽然有时候他的哭声依然能震碎玻璃,或者让玩具凭空飞到手里来,但好歹不像从前那般耸人听闻,这对日理万机的拉米罗一世来说是个好消息。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拉米罗一世开始为自己儿子的教育伤起了脑筋,小王子一天天长大,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健壮,学起骑马射箭来,一个能顶五个。但拉米罗一世并不想让自己儿子成为一个武夫或骑士,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成为一个王者,日后执掌权柄。
从小吃过苦头的他深知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可在当时,最有名的那些学者都或多或少的跟教会有一些瓜葛。
这么说或许保守了一些,应该说,绝大部分学者都信仰上帝。
而拉米罗一世又不能直接让教会的人去教育西泽维尔,因为那样很容易就暴露西泽维尔的能力,虽然这些年,年幼的王子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古怪的力量,不让它暴露在众人面前,但是国王的担忧还是于日倍增。
十岁那年,拉米罗一世终于给年幼的王子找到了一个勉强合适的讲师,来自法兰西王国的大学士,雨果.扎克雷。
这位年迈的老头因为说话又臭有直而得罪了教会高层,被开除出了西法兰克大学,可性子却依旧耿直,到处数落天主教会的不是,导致境遇每况愈下,但他的学问在当时仍然是一等一的。于是拉米罗一世便将他秘密请到了阿拉贡的秘密庄园,请他来教导小王子知识。
一开始,小王子和这位雨果.扎克雷大学士相处的相当愉快,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文学,诗歌,他都学的有模有样,对老学士身上那些稀奇古怪的毛病也是视而不见。
可当雨果教授开始教授宗教课程的时候,问题就慢慢浮现了。
那一天,雨果开始教授西泽维尔《圣经》,当讲到上帝用六天造了日月星辰,七天造了人之后。
西泽维尔问道:“为什么上帝可以造出日月星辰和人类?”
雨果回答,“因为上帝全知全能,具有变化的能力,造物的能力,所以可以创世纪。”
于是西泽维尔又问道:“那为什么上帝有这种能力,他什么时候有这种能力的?”
“上帝天生就有这种能力,从一开始就有。”
雨果回答。
西泽维尔又问:“那天生是什么生的?是更大的上帝么,一开始是什么时候,有多早?是创世纪之前的创世纪么?”
雨果大学士无法回答,他有些尴尬,只能用圣经没有记载来搪塞过去。
而后,雨果大学士又和西泽维尔讲了失乐园,讲到亚当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于是西泽维尔又问雨果:“为什么人有了智慧就不可以呆在乐园之中。”
“因为有了智慧就会贪婪,就会觊觎生命树上的可以使人永生的生命果,上帝不希望他们去吃生命果。”
“为什么上帝不希望他们吃生命果?”
西泽维尔又问。
“因为吃了生命果就会变得和上帝一样,永生全知。”雨果得意的回答,自认答案无懈可击。
“那么上帝自己吃了生命果和智慧果么?”西泽维尔又问。
雨果大学士有些迟疑,他有些不大确定的说道:“当然...应该...可能是吃过吧...”
“他很后悔吃了这两个果实么?所以才会那么愤怒亚当和夏娃偷吃了其中一个?”
“这...”
雨果大学士无法回答,他有些不高兴,只能用圣经里没有记载来搪塞过去。
而后,雨果又和西泽维尔讲了诺亚方舟和大洪水的故事。
西泽维尔问:“为什么上帝要把人类毁灭呢?”
雨果回答:“因为他们堕落了,罪大恶极了,无药可救了,这是对人类不听话的惩罚!”
雨果大学士用恐吓的语气说,希望西泽维尔引以为戒,好好听话,但西泽维尔不为所动,他接着问:“为什么上帝又要留下诺亚一家呢?”
雨果回答:“因为诺亚一家心地善良,信仰上帝,遵从上帝的教诲。”
西泽维尔又问:“上帝希望人类听话么?”
“当然希望的啊!!”
雨果大学士恼火的说道。
“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那为什么不造出一开始就听话的人类呢?”西泽维尔不依不饶的追问。
雨果无法回答,他越来越不高兴,但只能用圣经没有记载来回答。
西泽维尔又问:“那心地善良的诺亚一家生出来的后代就不会堕落,不会犯罪了么?”
雨果:“...”
可西泽维尔又问,“既然上帝全知全能,知道人类不可避免的堕落,那为何上帝一开始要把人造出来?”
雨果大学士再也无法忍受,他愤怒的问西泽维尔:“那你认为上帝为什么要造人?”
西泽维尔瞪着无辜的大眼睛:“很显而易见不是么,他一定是个可怜且无聊的傻子。”
那一天,一直克制且古板的雨果大学士掀翻了桌子,因咳嗽而吐血三升,他冲出了王子的庄园,把这一切汇报给了拉米罗一世,拉米罗一世很害怕自己儿子说出什么渎神的话,又害怕他巫师的一面暴露在雨果大学士面前,于是赶紧找了个借口辞退了大学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