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二)(1 / 1)

加入书签

“陛下派来的使节是费祎。”诸葛亮先说,目的是让月英彻底先放心。陛下派相府官员为使节,就是表明他毫无查明撤军真相之意,只有代为探视相父之心。

月英有些吃惊地望着他。

孔明继续说:“费祎说,陛下虽被他们怂恿得认为是我私自退兵,但这次却认为是我重病在身,不得已而为之。而且陛下闻听我病重,很是担忧。退兵之事,那人虽屡次提及,却不料陛下并不在意。竟还说,又不是带着军队在外面不听命撤回,人在,军队在,撤军有什么好担心的?朕只盼着相父康复,早日归来!”

月英听诸葛亮讲完这些,并无愉色,反倒蹙眉,她难解陛下到底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是信?是疑?诸葛亮也摇头,他也不知道作为相父,陛下的这个反应他应该是喜?是忧?

刘禅的态度大概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这其中包括明睿聪达如诸葛亮,阅人有术如黄月英,机关算尽如李平……

对刘禅而言,上次北伐之时,他诏令诸葛亮撤军,若他不遵,便是手握军权,无视他这个主上,挑战君威。他相信,诸葛亮有这个能力,更有这个人望与民心,只要诸葛亮愿意,顷刻间,他便可从一个君王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恐惧难安,惶惶不可终日。父皇临终嘱他观“六韬”“诸子”,读“汉书”“礼记”,习“商君”之法,他没有听进去。但内宫宦人,给他讲的民间俗语,却耳熟能详。他知晓什么叫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如果没了这个皇帝宝座庇身,他便会落魄无依,末日穷途。每每想到这儿,他便会不寒而栗。他忌怕相父!

而当这次诸葛亮开拔撤军之时,便上表主上实情:按陛下口谕,已撤军。但旧疾来势汹涌,几日未能下床,虽见主心切,但无奈力所不待,请陛下恩准,汉中养病数日。病有好转,即刻回成都复命。刘禅接到奏表,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下过这道口谕。他又怕了,又慌了,又失了神。这次不是怕诸葛亮篡权,而是怕他真玉山崩塌,撒手而去,留下诺大一个国家,千头万绪的事物予他。他根本就无从下手。不能御臣,不能将将,不能安民,不能联邦,不能……那些事情,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如麻绳缚身,越来越多,越乱,越紧,那还让人怎么呼吸这自在的空气,乐享这无忧的皇位?他依赖相父!

刘禅就是这样患得患失着,他想依着大树好乘凉;但又害怕树冠太大,把他隐蔽得似若无形。

安乐自在便好,是不是皇帝倒也不所谓。几十年后,他被夺了位,但并没有如他所估‘不如鸡’,而是成了笼中的金丝雀,他已然满足,依旧可以语出惊人:“此间乐,不思蜀。”徒留给后世一个千年难解之谜,不解他当时心态几何?

诸葛亮魂而有灵,那时或许倒能理解他几分,他本就不贪恋权位,贪恋的只是凡人皆想的安乐,逍遥……

“唉……”诸葛亮长长叹气,打破了刚才他和月英凝思的沉寂,他说:“虽然陛下并不在意此次撤军真相,那人数次想要扇火,都扇不起来,那是因为这次陛下心里根本没有这个火苗。但我却不能再纵了那煽风点火之人,留下后患无穷。理近才能远安,不能安内,又岂能攘外?狐忠,成藩的事我已经让人办得差不多了。”他几字概括道,没有多说,不想让月英思虑伤神。但却可见他目光深邃,显然谋划已深。所谓至事不语,利在机密,目前知道此计划的大概只有他秘密安排的两人。

“此外,”他接着说:“吴飞的底细也在查,估计这两天就会有消息。我正在写密奏,让费文伟带回,想让陛下亲自彻查口谕来源!”顿了顿,好似是自言自语:“陛下必须得学点阴阳谋术,文事伐人的技巧了,将来能用固然是好;不能用,能助他辨黑白,护忠良,除奸邪也是好的。”

月英知道诸葛亮对于此事,已是成竹在胸,便不再多问。只是见他最后提及陛下时,神情落寞,不禁叹道:“孔明相父难当!若真为父子,像瞻儿,你教他宠他,训他打他,都浑然天成,天经地义,是一个父亲的爱之深,责之切。可偏偏相在父前,就说不得,打不得;只能敬爱,不能宠爱;还得费尽思量,想着怎么能以人臣之礼,尽人父之责。”

诸葛亮看着她,惨淡一笑说:“可这就是先主遗愿。让我先尽了人臣之道,辅佐君王;然后再担父责!”他有些累了,不禁将手搁在床几上,撑住自己的额头,轻轻捏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