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徐光启(2 / 2)
徐光启满怀热情来永平指导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可惜遭受了冷遇。
由于他是朝廷正三品大员,来到地方上赈灾却没有带来粮食和真金白银,使得报以希望的战争难民人人骂娘。
徐光启虽然是个智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却不懂人心不足十之八九,他只带来了五十几个跟随自己参加育种相当于后世农技员的吏员、家丁和几马车育好的马铃薯苗、甘薯苗。
这个时代的农民更加没有见识,基本上没有人搭理这些农业科学家,更加不会有人愿意花精力种这些不知为何物的东西。
永平府的官吏也不待见这位基本上属于空着手来赈灾的礼部左侍郎,只不过表面上跟这位正三品大员客客气气,要他们帮忙办事都推得一干二净。
各级官吏理由很充分,永平府百废待兴,被祸乱家园的老百姓嗷嗷待哺,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实在没时间帮着徐大人逼着老百姓种你带来的新奇农作物。
徐光启急了,他带来的育苗需要及时栽种才行,等长出藤蔓还得进行第二次选苗才能够满足大面积种植。
农时不等人,时间再拖几天,甘薯的成熟期就有可能会赶上霜冻,会直接影响产量。
他跟布政使郑国昌虽然没有私交也是相熟,于是找上了门希望获得帮助。
科学家认为实在不行哪怕不惜下达行政命令也要把这些他的弟子辛辛苦苦培育出来,他为了赶时间一路疾驰带来的秧苗种到地里去。
这就是明末的可悲之处,徐光启已经成功培育出了能够在大明北方种植的甘薯,虽然这东西作为主食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营养不良智力值下降。
后来中国人面黄肌瘦身材矮小虚弱而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跟长期以这些没什么营养的粗粮为主食有很大关系。可是能够有甘薯充饥总要比饿死人要强啊!
后世正常栽培的甘薯亩产可达五六千斤,高产栽培可达万斤以上,这是因为有良种有化肥可用的结果,在明朝当然不会有如此高的产量,按照满清的记载收获八百到一千二百斤还是能够做到的。
因此其实是土豆、甘薯撑起了所谓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三四亿人口。
郑国昌真的很忙,永平府刚刚拿下简直是百废待兴,他这个最高长官要解决的难题何其多也。
第一难题依旧是粮食问题,太多老百姓被洗劫成为赤贫,得不到救济根本活不下去,而夺下永平城缴获的粮食不过四万多石而已,维持府城人口的今年需要都比较勉强。
其实后金军在永平府囤积的粮食有十几万石,只不过被率先入城的“红旗军”先下手为强拉走了四五万石。
白杆兵也不甘示弱拿了三万石左右,其他营伍再伸伸手因此郑国昌接管时就只剩下了四万余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