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持己见(2 / 2)

加入书签

“杨总兵不知晓登州和莱州的情形,难怪会提出来诸多的质疑,这样吧,杨总兵暂时不用关注货运码头的事宜,你做好一件事情,尔后就可以来询问我这些问题了。”

“吴大人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说我有什么做的不好的事情吗,话说回来,就算是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不能说吴大人就应该在水师码头附近修建货物码头吧。”

“杨总兵说的好,我没有这等的意思,也没有说杨总兵有什么做的不好的事情,有件事情杨总兵应该很清楚,叛军被彻底剿灭之后,登州和莱州的新军已经发生重大的变化,朝廷不再拨付军饷,而要求新军自身解决粮饷的事宜,莱州驻扎的新军军士一共六千人左右,每月需要的饷银近万两白银,这些饷银需要新军自身去筹集,也就是通过屯田的方式获取,迄今为止,已经过去了近三个月时间,杨总兵可否为饷银操心过。”

杨御蕃有些茫然的摇头,迄今为止,军士的饷银都是按时发放,杨御蕃倒是没有想着克扣军士的军饷,这些军士跟随他出生入死,共同保卫了莱州府城,他也绝不会克扣军饷。

“杨总兵既然没有筹集过军饷,莱州新军军士也没有屯田,试问这每月近万两的军饷从何而来,难不成从天上掉下来吗。”

杨御蕃很聪明,马上明白其中意思了。

“吴大人说的不错,我也知道修建货运码头,是为了赚取银子,不过我以为,吴大人身为登莱巡抚,做任何的事情,都要以朝廷的规矩为准,若是违背了朝廷的规矩,就算是赚取再多的银两,也是不合适的。”

吴宗睿冷笑的神情更加的明显。

“杨总兵说得好啊,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既然你如此认为,那我也没有多少可说的,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一些事例。”

“崇祯元年,蓟门军士因为拖欠饷银哗变,宁远驻军因为拖欠饷银哗变,陕西固原驻军因为拖欠饷银哗变,崇祯二年,山西援军驰援京城,因为拖欠饷银哗变,遵化驻军因为拖欠饷银哗变,崇祯三年,延绥驻军因为拖欠饷银哗变,崇祯四年,延绥驻军再次因为拖欠饷银哗变,这些因为拖欠饷银哗变的军士,给皇上和朝廷造成了多大的危害,不需要我多说吧,因为军士哗变,遭遇问责乃至于被斩杀的文武官员,也不需要我多说吧。”

“杨总兵可能认为,莱州新军军士,跟随你守卫莱州,浴血奋战,值得信任,可是你若是三五个月不发给他们饷银,让他们无法养活家人,你再来看看,他们会如何的动作。”

“我身为登莱巡抚,不仅要考虑登莱之地百姓的生计,更要考虑驻扎登莱新军的军饷筹集事宜,任何一方面有失偏颇,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如此情况之下,你说我是完全按照朝廷的规矩来做事情,等着登莱新军哗变、百姓无以为生计,沦落为流民,还是想方设法赚取到银两,维持地方之稳定呢。”

“我还可以告诉杨总兵,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登莱之地的稳定,至于说某些朝廷的规矩,可能是没有完全遵照执行,两权相害取其轻,为了维持登莱之地的稳定,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违背一些朝廷的规定,我认为可行。”

说到这里,吴宗睿站起身来,看着杨御蕃再次开口。

“该说的我都说了,杨总兵怎么看。”

杨御蕃的脸色发白,也跟着站起身来了。

“吴大人这样说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不以登州和莱州之地的百姓为重吗,这一点吴大人不需要多说,我是莱州总兵,不得干涉地方的民生事宜,至于大人说到诸多的驻军哗变,也不完全是因为拖欠军饷的事宜,也有官吏贪墨军士的饷银,从而导致军士无法忍受哗变,且朝廷都平息了诸多的哗变。”

“吴大人自认为一切都是为了登莱之地的稳定,我所做的一切也是如此,当初率领军士死守莱州府城,就是这等的想法。”

“吴大人因为这些原因,就想着在水师码头附近修建货运码头,我是坚决不赞同的,希望吴大人慎重考虑。。。”

杨御蕃还没有说完,吴宗睿的脸色就变化了。

“杨总兵如此认为,我也没有办法,货运码头、货运仓库以及交易场地,已经开始建设,不可能停下来,至于说蓬莱水师,我已经有所考虑,会妥善安排的,杨总兵还是管好莱州新军,其余事情就不用过多操心了。”

杨御蕃的神色也变化了。

“吴大人,该说的我都说了,若是吴大人固执己见,我会向朝廷呈报此事,由皇上和朝廷来决断。。。”

“请便,不过我也提醒杨总兵,你身为莱州总兵,都督同知,亦要顾全大局,为登莱之地所有的事情考虑。”

“不用吴大人提醒,我是莱州总兵,清楚自身的职责,这登莱之地民生的事宜,乃是吴大人负责,我可不会僭越。。。”

说到这里,杨御蕃抱拳行礼之后,转身离开。

吴宗睿气的脸色铁青,也就是这个时候,他谋生了逼迫杨御蕃离开莱州的想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