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初入州城(1 / 2)

加入书签

渔村村口的那间酒馆每天都会聚集很多渔民,比起其他贸易往来更频繁的地区,这里更悠然自得,靠海吃海的清悠生活反而更显兴致。

他们习惯了每天聚在一起说说最近的收获,哪里鱼比往常多,哪里的鱼又变少了,哪家儿子讨了一房漂亮媳妇。以往赵清河无事的时候也会来这里,要上一壶清酒,坐在酒馆靠窗的角落独酌,静静地听着大家谈笑风生,直到最后一个人离开,每天如此。

而这一天,角落靠窗的位置一直空着,赵清河没有来,他最显特殊的酒葫芦也摆在家中的柜头上,矮小的木桌上摆着一个厚实的包袱。

赵海生站在家门前,不停地打理着赵清河的衣裳,赵清河一改往日的邋遢相,蓬乱的头发洗净束在脑后,清秀的面孔在初晨的映照下显得更加俊朗,衣服也换成了浅灰色的素衣,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

行囊已经收拾得整整齐齐,赵海生踏着小步跑进屋内,将其提了出来,拿在手中掂量一番。

“不是很重,里面装了你的衣物、书、干粮还有一些碎银俩留在你路上用。”赵海生右手捏着赵清河的肩膀,轻轻的拍了拍,满眼的不舍。

他想了想,又从怀中掏出一个信封递给赵清河道:“这封信等你到了琼山县,将其交给太守大人。”这信是赵海生连夜秉烛书写,琼州治所琼山县,就是此次赵清河前去参加乡贡的地方。

“孩子,你此番是第一次离家,路途虽不远,但也不知何时才能归来,天子若不改旧制咱就走别的路,切记不要意气用事,出去闯荡那就闯出个名堂来,最重要的就是记住你的根在这里,父亲会在这等着你回来。”仍旧不放心,仔细叮嘱道。

赵清河明白,父亲这番话是希望自己不要一时冲动,做出对不起历代祖宗的事,当然赵清河也不会这样做,不然早在几年前他就去参加科举当太监官了。

此路不通走彼路,等二十日后新帝正式理政时再做打算,解试不成可以在外做点生意,又或者做个教书先生,自己肚子里的笔墨已经绰绰有余,再不济大不了再回到这个小渔村老老实实地做个小渔民。

“父亲放心,孩儿此行后,定第一时间回来拜见父亲。”话毕,赵清河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向赵海生磕了三个响头。

赵海生看着赵清河,慈祥的目光中带有些许担忧,伸手将其扶起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管以后路怎么走,都不要锋芒太盛,学会韬光养晦才是成事的基础。”他再次嘱托着,脑中不禁想起二十三年前的一幕幕,心里再次犹豫起来,让赵清河回到那杂乱世间的决定是否正确。

“孩儿明白。”赵清河附身轻拍膝前的灰尘,没有注意到赵海生的神情,那种神情空洞又充满落寞,双鬓多了一撮白发,额前皱纹更深。

渔村位置偏僻,到琼山县有十几日的路程,赵清河在赵海生的再三叮嘱下匆匆启程。

正值初秋,夏末的暑气还未完全消散,加上琼州的温度本来就不低,赶了两周路把赵清河折腾的够呛,已经进入琼山县境内,能够隐隐地看到远处巍峨高耸的城墙,琼州境内的山不高,但一直是在林中穿梭,热气腾腾的树林像被蒸在蒸笼里一样闷得不行。

所幸一路无事,沿途的岔路接揽了四面八方的人,同行的人越来越多,跟着人流,终于来到州城之下,城门进出的人络绎不绝,赵清河抬头仰望着城墙,青黑色的城墙砖堆叠而起,透露出雄浑的气势,城门正顶上白底黑字镌刻着琼州二字。

“呵呵,兄弟,第一次到琼州城吧。”一个浑厚的声音从赵清河身后传来。

声音的主人是一个挑担的中年人,赤裸着半肩,脖子上披着一条深色毛巾,左边担中是一些寻常杂物,右边则是一个五六岁大的小孩儿,应该是父女二人,他们与赵清河一条路行了大概有半天的路程,只是赵清河精神疲惫,没有太注意周围的人。

“是啊,第一次来,看大哥对这城中的情况很熟悉?”头一次来这里,人生地不熟,碰巧有人搭话,赵清河顺着他的话问道。

“我是这城中的居民,这几天像你这样的读书人可是来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客栈都住满了,好久没有这么多人来参加解试了。”那中年人笑着对赵清河说道。

“都住满了?!”赵清河内心崩溃,看来大家都是想趁着这个档口碰碰运气,毕竟书不能白读,自己日夜星辰地赶路还是来晚了,恐怕要继续露宿街头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