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加入书签

2007年上海

郊区的野外,草木丛生,野草的长度似乎可以达到一个成年人的膝盖,一阵冷风刮过,野草如同幽灵般肆意的朝着空中那轮欲隐欲现的月牙招手,发出的沙沙声不禁让人打颤。

本毫无人烟的地方,一座站立在野草中的老房子显得是格外的孤单,从外面看它很高似乎不止一层,墙壁脱落着的残垣显得就像座荒废已久的破房子,杂草遮住了生锈的铁门。从门缝看透过一丝微弱的光芒,原来里面有人。

屋子里面暖气似乎开的很足热的让人发慌,与外面凄凉的天气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咳咳..”一阵咳嗽声从旁边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约莫四十岁的男人正在认真的调试着面前的机器,他弯着腰认真的看着面前的仪器,从他憔悴的面容还有下巴的胡渣可以看出他很疲劳,他调试的仪器上显示的是一条平稳的数据,就如同病房里病人用的心电图,仪器上插了将近数十条的仪器线,顺着仪器线看去,所有的电极板竟然都插在一个男人的脑袋和身体上,只见仪器前的病床上躺着一个**的男人,他的下半身被白布遮着,他眼睛紧闭,面色苍白,如同死人一般,身体上和脑袋上插满的电极板与那个憔悴的男人所调试的仪器所连接。

屋内的中心位置有一个旋转的楼梯上去便是二楼,从二楼的楼梯边堆满的书可以看出那是个书房,只见几本书胡乱的被堆在地上,旁边还有几桶吃过的泡面盒和几瓶喝光的矿泉水也被胡乱的丢弃在一旁,被书堆砌成山的墙壁上贴满了人体机器的结构图和机械原理图,书桌上也被一堆胡乱丢弃的图纸搞得乱七八糟。

桌上两张完好的照片很是引人注意,他们被完整的摆放在一旁,与周围的杂乱显得格格不入,其中一张照片上是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医学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合影,他们对着镜头比V,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看起来很是开心,可以看出他们是一个团队。第二张照片便是楼下的那个男人和另一个年龄相仿的男人手拿奖杯的合影。倘若仔细观察第一张合影可以看出他们二人也在其中。

曾经在医学界和科研界盛传有两位天才朋友,听说他们在大学时期就因没有对手而成为朋友,只要是他们参加的研究就没有失败,只要是他们参加的比赛就没有拿过第二。他们分别在医学界和科研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们都很敬重的称呼他们张医师和谢博士,楼下那个蓬头垢面的男人就是曾经备受尊敬的张医师。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人体,可以达到痴狂的地步。

都说天才和疯子只是一念之差,听闻他们并不在乎他们如今取得的成就,就在几年前谢博士和张医师分别在医学界和科研界提出要研究未来的人体机器。很明显这是两人商量好的,这一消息发出立马惹来媒体们的争相报道。谢博士当众对媒体说出用人体机器代替死去的人继续活着,此话题引起一片哗然,人们都认为他疯了,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一片声讨,没人会接受这种反自然的事情,也不可能让他们这样胡闹。媒体们的报道更是将此话题无限放大,”看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对手而成为朋友的,而是因为有同一个梦想才成为朋友的,荒唐的不可能的梦想。”

“咚咚咚...”楼下的大门被使劲的敲击着,正在调试机器的张医师紧张的回头,下意识的用手将躺在病床上的男人身上的白布拉至头部,全部遮挡住他的身体。

“咚咚咚...”敲门声越发激烈。

“谁啊?”张医师满身是汗的看着被敲击的大门。

“是我。”门外传来谢博士颤抖的声音,张医师放松的叹口气,走向门口。

门被打开,张医师先是一怔,惊讶的看着对面的谢博士,不自觉的朝后退了几步,眼眶不自觉的湿润。只见满头是汗的谢博士怀抱满身是血的一个男生颤颤巍巍的进门。

“这...”张医师眼泪滑落,那是谢博士唯一的儿子谢雨晨,张医师也算是从小看着他长大,倘若他没记错的话,他今年应该正值十八,正值高考,正值...青春年华。

“张医师…”谢博士怀抱满身是血的雨晨突然跪倒在地,眼睛被血丝占满,“看在我们二十几年朋友的份上救救我家小晨,求你了。”

张医师眉头紧锁的看着腹部鲜血直流的谢雨晨。很明显他的腹部被刀子捅了好多刀,不仅仅是他的衣服就连一直抱着他的谢博士的衣服都被鲜血浸透了。

“救救雨晨……”谢博士眼含泪水,颤抖的抱着眼睛紧闭的谢雨晨,他泪眼模糊的看着面色苍白的雨晨,心中说不出的伤痛儿子一直都是他最对不起的人,一心为完成自己那所谓的梦想的他此刻才明白是自己害了儿子,博士**着他唯一的儿子小晨的冰冷的面颊,眼泪顺着眼角滑落,他突然发现他已经好久没有仔细看过自己的儿子了,以前的自己似乎从来都没有陪过儿子,在外面工作,在家里研究学术,说白了还是工作,他才发现他的儿子原来都长这么大了,站起来应该有自己高了吧,笑起来很阳光在学校应该也会有女生喜欢吧,睫毛长长的长的像他妈妈。“呜~”谢博士突然哽咽,他的妈妈也是他唯一伤痛。“张医师,医学界最有名的张医师,我求求你,救救我的儿子,求求你。”谢博士声音嘶哑。

“你以为我不想救吗?”张医师半跪在地上手搭在谢博士的肩上,眼睛微红,“你看看这里,我们在这里什么都没有,就算...”张医师哽咽摇摇头,“就算送去医院也来不及了,况且医院里都是他们的眼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