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邺城(2 / 2)

加入书签

而留守汴梁的契丹宣武节度使萧翰是个风流公子,在汴梁城中风花雪月了一些时日,当听说刘知远要来,还算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那两下子不够史弘肇塞牙缝的,三十六计走为上。

临走之前,萧翰自作聪明,想在刘知远那里埋下颗定时炸弹,找来已经十几年没有动静的唐明宗李嗣源的老婆王氏(花见羞)和小儿子李从益,假传死鬼耶律德光的旨意,强迫李从益当中原的代理皇帝。王氏知道要大祸临头了,不禁哭出声来:“刘知远是好得罪的吗?你这不是害人吗?”萧翰管不了那么多了,收拾好金银细软窜回契丹。

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六月,大汉皇帝刘知远跟游山玩水似的来到了汴梁城,前不久还跪在地上舔耶律德光臭脚丫子的“契丹大臣”们,听说新主子来了,都争先恐后的去拜见。反正这年头皇帝多,一天换一个,跟谁不都一样?有吃有喝就行了。已经不要脸了,这时再讲什么气节会被人家笑话的。

jy“人尽可夫”,这帮人连j女都不如。jav出卖的只是**,而这干子“俊杰”出卖的却是灵魂。当一个人失去了灵魂,我们就可以把他看成“死人”,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刘知远听说李嗣源的小儿子在汴梁监国,脸色一沉,李嗣源死了十多年了,你李从益跑出来捣什么乱?我的地盘不容别人染指。派人去宫中“帮助”王氏和李从益自杀,让他们和早就做鬼的李嗣源骨肉团圆去了。

王氏死前说的非常可怜:“我儿子根本不想当皇帝,是契丹人强迫的。皇帝为什么不发发慈悲,留下李从益,每年也能给明宗皇帝扫一下落满灰尘的陵墓。”

李从益和刘知远素无仇怨,也根本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他不过是被契丹人利用的棋子罢了,他对刘知远能产生什么威胁?刘知远如此下狠手,唐明宗李嗣源的威望在这时还有一些影响,刘知远此举让许多对他远抱有期待的人非常的失望。杀了李从益,刘知远又能得到什么?

在契丹撤军后,中原出现了权力真空,虽然刘知远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而且已经做起了大梁城的主人。但还是有些人瞧刘知远不起,仗着自己手上有七八个弟兄、十几条枪,非要和刘知远掰掰手腕子,契丹的邺都留守杜重威就是这么一位角色。

杜重威肚子里有几个蛔虫,刘知远一清二楚,刘知远进入汴梁后,就立刻下诏,就以大汉皇帝的名义,调杜重威任宋州节度使,象邺城这样的军事重镇不能落在杜重威这个朝三暮四小人的手里。可杜重威哪里肯听,把来使给轰了出去:“回去告诉你家皇帝,别想打杜老爷的主意。”

刘知远一听:“什么?不想过来?那朕就去请你过来吧”。天福十二年的闰七月,刘知远派出天平军节度使高行周和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率军到邺城去“请”杜重威赴任。杜重威连刘知远都不当个人物,还能瞧上高行周?立刻派儿子杜宏遂去还在镇州的契丹大将满达勒(也译麻答)。

满达勒让部将杨衮(不是演义中那个火山王杨衮、杨六郎的爷爷。杨延昭祖父本是杨信,后汉麟州刺史)去邺城解围。可当杨衮来到刑州(今河北邢台)时,听说满达勒已经被汉兵给驱逐出境了,哪还有心思去救杜重威,自儿玩去吧,杨衮也窜回契丹去了。

杜重威无奈,只好死守,不过杜重威还能撑的住,高行周打了二个多月没攻破邺城。

到了十月,刘知远见高行周的面子不大,只好亲自来请了。刘知远亲自率军攻城,但没想到杜重威身上有刺,被狠狠扎了一下,死了一万多将士。刘知远大怒,围城不攻,准备饿死杜重威。杜重威知道害怕了,饿死的滋味是很难受的,在得到了刘知远“投降就不杀他”的保证后,灰不溜秋的开门投降了。刘知远说话算数,没杀杜重威,但将杜重威的家产充分,犒赏三军。留下高行周留守邺城,大驾回京。

可当刘知远刚回到开封,迎头就遭了一棒:皇长子开封尹刘承训已经病故了。刘承训为人厚重,也很有政治才能,在短命皇帝“肆虐”五代的情况下,刘承训是后汉王朝多活几年的最可靠保证。可惜早死,只有二十六岁。怪不得刘知远哭的死去活来,自己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合格接班人说没就没了。而次子刘承年少贪玩,轻佻无行,这让刘知远如何放心的把江山传给他。

当然,即使刘承训能顺利的继承皇位,不见得就一定能让后汉王朝的存在时间超过五代统治时代最长的后梁。五代之所以历年短促,并不全因为各个朝代的第二代继承人的责任,这是一个历史大环境的问题。五代是唐朝藩镇之祸的延续,问题出在军事控制权的分流。五代加上十国的开国帝王绝大多数都是军阀出身,而第二代则基本上没有军事经验。在这个一个谁会打仗谁就能当皇帝的时代,军事能力才是硬通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