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六章 诸侯乱,何去何从(1 / 2)

加入书签

第三五六章 诸侯乱,何去何从

西汉王刘辨还都长安,占据关中不少,并且以少有的高调姿态,发出了求贤令!

这似乎是一个信号,一个非常可怕的信号。

那就是如今在许昌的汉帝,究竟是不是正统呢?

自有汉以来,西都长安,是汉高祖钦定的国都,其代表的意义,自然不同寻常。

西汉王这个王号,很值得推敲。

想当初刘辨在西域确立西汉王王位的时候,关东诸侯还没什么感觉,可如今刘辨到了长安,并且以长安为王都,保持着西汉王这个王号,可就有着不同的意义。

高祖刘邦,在未曾夺取天下的时候,似乎是叫做汉王吧……

如果刘辨还是在西域,他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哪怕把‘西’字去了,也没有人管。但如今,他是在长安,这诸侯的心里面,可就开始打起了别样的小算盘。

仲夏时,扬州刺史刘繇终抵挡不住孙策的猛攻,历阳城破。

麾下大将张英陈横皆战死于历阳城外,严白虎叔侄在闻听历阳失败之后,立刻撤兵,带着数千残兵败将,仓皇而逃,奔九江而去,投靠了刚占领九江的刘备。

这严白虎叔侄,也是有本事的人。

当年在会稽硬扛了孙策两年,后来被周瑜所败,会稽太守王朗战死,他叔侄就推倒了丹阳。刘繇对他叔侄倒还算不错,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委任他为西部都尉,在丹阳县招兵,准备重整旗鼓,凭借半壁江东,和孙策拼他一个你死我活。

只可惜了……

新兵尚未组建成功,刘繇就败了!

刘备凭空得了数千丹阳兵,又得了严白虎叔侄,自然是高兴万分。以他老丈人刘宣的名义,封严白虎为九江太守,严兴为别家从事,九江校尉,为他镇守九江。

想想看,那严白虎是败军之将,如今不禁有了容身之地,还得一个太守的官位。

且不管这个太守是不是名正言顺,却足以让严白虎感激涕零。

信誓旦旦的向刘备一番表示忠诚后,立刻走马上任,在九江整备兵马,防御孙策。

而孙策呢,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历阳之后,江东六郡,他是独霸四郡,实力暴涨。

丹阳朱氏立刻表示了臣服,朱治投靠于孙策麾下,也代表着世族的屈服。

这也使得孙策的目光,终放在了江东最后一郡,也就是那背靠鄱阳湖的庐江郡。

和历史上那孙郎匹马定江东的威风相比,孙策这一次打得,却是极为吃力。

究其原因,似乎有很多方面。

但若说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因为董俷在荥阳城外击杀了孙坚,使得孙策少了一个缓冲的时间段。孙坚若不死,至少能给孙策留下一个足以让他崛起的班底。可正是因为孙坚的早亡,使得孙策在起家的时候,只有一个周瑜程普可以使用。

历阳大战方歇,业已二十三岁的孙策,手扶佩剑,登上了历阳城头。

正是仲夏,历阳本应该是洋溢着盎然的葱郁,可是现在,放眼看去却是满目疮痍。

连年的大战,令历阳早已不复当年的景象。

心中突然感到非常的压抑,孙策握紧拳头,狠狠的擂在了城垛上,久久不说话。

那董家子,端的是好运气啊!

被打得灰溜溜逃到了西域,可短短数年间,却被他轻而易举的拿下了关中要地。自己呢?费尽了心血,数年苦战,但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残破不全的扬州。

还不能说是整个扬州,那九江已经让给了刘备,至少短时间内无法夺回。

有道是,人比人,气死人……

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孙策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是难能可贵。若没有董俷的映衬,说不定他真的就会满足了。可是偏偏董俷打下的基业,远胜过了孙策,这对于心中始终怀有恨意的孙策而言,又如何能咽得下这一口恶气呢?

身后脚步声传来,孙策没有回头。

在这个时候,能靠近他而没有被亲卫阻拦的人,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周瑜。

“公瑾,都安抚妥当了吗?”

孙策没有回头,依旧看着城外的景色,轻声的询问。

周瑜看上去很闲散……

身高八尺有余,和孙策相差无几。

生的是齿白唇红,相貌英挺。他顶盔贯甲,手扶肋下宝剑,走到了孙策的身旁。

“有朱家出面安抚,已经都安排妥当了!”

周瑜的声音并不是那种很洪亮,很有气势。说起话来,也慢条斯理,令人心境平和。

对于孙策而言,周瑜就是他最能信赖的人。

这份信赖,甚至远远超过了他对家人的信赖。每当他心烦意乱的时候,周瑜的一席话,都能让他的心境平和。从某种程度上,打下江东,当有一半的功劳在周瑜的身上。

“伯符,你看上去并不高兴啊!”

“我如何能高兴的起来……记得小时候,我和父亲一起来历阳,当时的历阳是何等繁华?秦大人治理的时候,我也曾来过这里,却是处处洋溢着生趣和活力。可是现在……你看,我们耗费了多少时间,得来的历阳,却变成了这个样子。”

有一句潜台词是:你看那董家子,不费吹灰之力,打下了诺大的关中。

周瑜是什么人?

怎么可能听出孙策话语中的惆怅之意。

微微一笑,“怎么,可是感觉比不上那武功侯的成就吗?”

换个人说这句话,孙策当场翻脸,说不定还会拔剑出来,一剑把那人给砍了。

但是周瑜说这话,却让他只是叹了口气。

周瑜说:“小时候,我曾在雒阳见过武功侯……呵呵,说实在话,当时第一个印象是:这天下间,怎么会有如此丑陋的家伙?可是后来听人提起他做的事情后,我又觉得很崇拜他,还立下了一个目标,将来能成为像武功侯那样了不起的人物。”

孙策微微一蹙眉,没有说话。

“后来,我慢慢的大了,才知道我这辈子,都无法和武功侯一样。他能在乱世中崛起,依靠了诸多的机缘……而那些机缘对我们而言,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时势造英雄,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若无黄巾之乱,武功侯也就不是武功侯。”

孙策诧异的扭头,看着周瑜。

“伯符,我的意思是说,你大可不必拘泥于仇恨,非要和武功侯比试高低。当年伯父战死,也没有谁对谁错的区分。你要报仇,我不反对。可是如果你拘泥于那私仇,而失却了平常心,到最后只怕会一事无成。大丈夫不拘小节,方能成就大事。我们只需要做我们该做的事情……至于那结果会怎样,就随他去吧。”

周瑜说着,手指城外萧条的景象。

“你莫要看今日的历阳萧条,可待到明年此事,又是处处洋溢生机,只看你我!”

孙策用力的点头,“公瑾此话,却是实在。”

“呵呵,也非实在……我曾听武功侯早年在雒阳做过的一首诗,虽不甚华美,却别有韵味。那时候,武功侯不过是一大将军府中的兵曹掾,还比不得你我现在。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今将其赠与伯符。”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孙策似梦呓般的呢喃,片刻后蓦地放声大笑起来,“若无公瑾,我又钻了牛角尖。”

周瑜的笑容,却收拾了起来。

“伯符,如今还不是我们笑的时候啊……我们虽得了江东四郡,可依旧步步维艰。荆州刘表蠢蠢欲动,徐州刘备,虽与我们签订了协议,却也不足依持。当务之急,你必须要抢的先机,占据大义。向朝廷请封,而后再出兵,则师出有名。”

孙策一怔,“公瑾的意思是……”

“我们应该向许昌上疏,请求皇上给予你扬州刺史的职务,而后就可安稳发展。”

“正当如此!”

汉帝在许昌,在曹操的手里。

虽然说董俷那求贤令中,把奉天子以令诸侯,改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确是有些影响。可对于诸侯而言,谁又会在意这些?汉室早就没了威信,诸侯所要的,不过是一纸封令罢了。更何况,曹操也需要孙策在江东,牵制住刘备不是?

“可是,如果曹操不肯,怎么办?”

“怎么办?”

周瑜一笑,“如果曹操不肯答应的话,我们就派人前往关中,找那西汉王上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