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难处(2 / 2)
这样算,马车每日损耗是2.2%,牛车每日损耗是3.81%。一车货物如果都是牛马料,试问车行几日?马车可行:1/2.2%=45日;而牛车可行:1/3.81%=26日。再算上往返,也就是行程除于二,即马车可行二十二天,牛车只能行十三天。
十三天行程,每日六十里也不过七百多里。也就是说依靠牛车,车上物资最多能运到潍水沿岸,再想远就不可能了。且牛车的日损耗率高,马车十日行程只损耗了车上不到一半的物资(毋忘回程也有十日,即二十日);牛车十日行程,加上十日回程,车上四分之三的物资已被仆牛本身所消耗。
因为食量、每日行程的关系,牛车的运输效率是低下的,效率的低下短距离内还能依靠数量来弥补。长距离,如果输运超过八百里,就不是数量能够弥补的了,因为这是牛车输运的极限。长距离输运只能依靠金字塔式的驳运才能解决——十辆牛车拉来物资,运到目的地后,由一辆牛车或者一辆马车驳运到更前方。
任何看似简单的问题在战争中都会变得极其复杂,所以战争的原则是越简单的东西越可靠。后勤是军事活动的基础,后勤依靠驳运解决,驳运地点还深入敌境。一旦当地齐人攻击驳运点,或者楚军骑兵攻击驳运点,对秦军都将是一场灾难。
幕府内,谋士们正在讨论如何用牛车来支撑灭齐之战,王翦则想起了去年冬天秦军被联军赶得上气不接下气,沿途冻毙无数士卒的惨状。从临淄撤退已经是这种结果,从潍水沿岸撤退、从穆陵关撤退……,不,秦军真要前进到穆陵关,已经没有撤退的可能了。与其让大军在撤退中冻毙、在撤退中溃散,还不如和联军决一死战。
“父亲,灭齐而无马,此当奈何?”王贲虽不像谋士一样精于计算,但他久习戎事,知道靠缓慢的牛车输运是不行的。“大王又欲降罪于我乎?”
王贲最后一句说的很轻,轻的只有王翦才能听到。王翦闻言脸色一变,他没有大声训斥,同样是很轻声的道:“胡言!大王岂有此心。”
“大王若无此心,为何不予挽马?”王贲确实久习戎事,然而戎事之外的东西他就不知道了。在他眼中,前线需要什么,后方就可以提供什么。长久以来秦军皆是如此,即便长平之战那种举国大战,大王也没有让前线的将军失望过。
“大王必有难处。”王翦也不清楚后方为何不能提供自己需要的挽马,但他对形势的判断很准确。楚军攻下了汉中,秦军就要尽快拿下齐国,不然秦国将输掉整场战争。
“难处?有何难处能比灭齐还难?”王贲愤然。“若无挽马输运粮秣干柴,大军如何灭齐?”
“国之大事,岂是你小子可擅自揣测!”王翦板起脸训斥儿子。幕府里什么人都有,万一儿子这话传到大王耳中,什么都完了。“无马便不能灭齐?大谬!本将无马亦灭齐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