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一边倒(1 / 2)

加入书签

土著……是的。

不知火舞现在的设定,真就一土著。她不仅知道刀剑的杀伤,也明白枪支的威力。

不管是沈石,还是身边的白玉堂他们在她面前,确确实实只有她,称的上一句土著。

在她眼中,虽然沈石是武道宗师,但是他们的武道从来都不是对抗现代化武器的,面对现代化的武器哪怕是可以用出火的那两家,也只会被打成马蜂窝啊。

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的现代化武器,这里到底还是不是日和国?

与华夏一样,日和国对于枪支的管理也是不遗余力的严格的。

面对这些枪,沈石也是心中打鼓,但是他却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了。

“你跟紧我。”

沈石袖袍一挥,负手向前,到了这时,不知火舞立即紧紧跟上他。而白玉堂他们在沈石动手时,便已经隐藏了起来。因为白玉堂他们也经历过,这些暗器的威力。

有心帮忙,但他们一不会开车,二挡不了子弹。算计来算计去,竟然只有躲藏起来,不当那拖后腿的一个选择。这很伤他们的自尊,但他们还是这么做了,他们不想拖后腿。

“上!”

他们一开始并没有动枪,毕竟他们有着人数上的优势。

更何况手持武士刀的挺身队本来便是日和的传统。

这个仅仅是勇气的问题,同时也还有着不少的利害关系在里面。

任何传统都有着政府的推动。这帮人其实也一样。

持刀挺身队的荣誉感是二战带来的。

现代战争是总体战,全国上下所有人和资源都服务于战争,自1918年就升级为工业国家的日本自然不例外。卢沟桥事变刚爆发,日本媒体就紧密启动战时宣传机器,寄托了国民精神的日本刀理所当然成为报道重点。中国战事日益激烈,日本动员一个又一个师团奔赴侵略战场,市场上的日本刀已经供不应求。在媒体和各种极端右翼组织煽动下,有人开始号召捐献日本刀。武汉会战刚结束的1938年11月,“军刀报国”运动开始,号召民间将家藏的日本刀捐献给前线军人。

为战争狂热,并非生活的所有,日本民众不全是公而无私。1938年12月14日《读卖新闻》披露,福岛县“军刀报国”运动进展不顺,登记的刀数不及估计数目的三分之一。民众认为政府是半强制性收购刀,故舍不得拿出自己的爱刀,须贺川市町居然不出一把刀,县报案课长说“出现这样的结果真是令人有点心寒”,报纸指责民众“不忠不义”。

“希望不要再顽固死藏,为了皇军,发挥祖传宝刀的价值。”《福岛民报》在1939年2月1日引用在乡军人会参事、陆军少将平田重三的话。政府绞尽脑汁,发动在乡军人会,召集更多刀剑鉴定者、商人和爱好者以增加公信力,被鉴定适合作为军刀者,由政府出适当的钱征购。日本政府还算是保留了一点理性,认定名刀作军刀太可惜,将遇到的名刀返回原主。在地方政府推动下,运动最终取得了满意结果。

创建于1935年的大日本军刀匠协会,组织了数百名刀匠分批上前线为军人服务,除现场修理刀具外,还发放军刀保养用油,研究军刀的实战经验。第一批刀匠,在1937年9月14日动身,“刀匠挺身队”一时成为耀眼的明星。

……

这一切的一切都推动了武士刀挺身队的荣誉感。所以哪怕他们手中的有枪,他们也是忍不住的挥舞着武士刀先上。

然而,他们选择的时间点不对,如果是一开始,沈石还会跟他们玩一玩,现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