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溃败千里之外 十一(1 / 2)
洛水往北,黄河南岸。
偃师城。
魏军主力正在扎营。
夏侯渊出兵,攻破孟津口,发现明军空营之后,本想要驻扎起来看戏的,奈何袁绍咄咄逼人,派遣使者,威胁他们必须要进攻明军。
面对周军主力的威迫,魏军兵力最弱,而且这时候还出了虎牢关,倒是不太愿意得罪的袁绍。
而且打明军,那是中原朝廷的一个战略部署,是曹操意志所在,所以出兵协助,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他就应了。
所以率领两万余兵力,离开孟津口,直接北上,意图从北面进入北邙战场的包围圈里面了。
但是他们才行之偃师城,就发现整个战场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什么?”
在这中午烈阳高照的时分,夏侯渊突然听到斥候打听回来的消息,有些难以相信,重复询问起来:“你可打听清楚了?”
“禀报将军,我们斥候分三次前后打听核实了,绝对没有错漏!”
斥候校尉是夏侯家本族,夏侯明,他对着夏侯渊深沉的说道:“周军主力的的确确是败的,而且败的惨烈,数十万兵马被明军的冲的失散,而袁本初带着主力残兵,一路沿东而逃,已经越过了孟津口,他们为了避嫌,并没有走偃师城的路北上,而是饶东边山路走,准备从巩县的渡口北上,准备直入河内之境!”
“在周军的后面,明军主力死咬着不放,一路上歼灭了无数周军主力,如今周军兵马是越来越少了!”
斥候仔细的把所有情况都禀报出来了:“以我们斥候所发现的踪迹,他们离开孟津口,应该不足两个时辰!”
“怎么会这样?”
夏侯渊瘫坐下来,有些想不明白。
明明是周军在围杀明军。
可这才一夜过去,明军居然神奇的完成的反杀,还追杀周军残兵一路。
这样的反差,还真有些难以接受。
最关键的是,如今他面临的这一个很大的问题,到底是帮助袁绍去抵挡明军追击,还是落井下石,狠狠踩一脚。
这个选择可一点都不容易做啊。
面对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站在同仇敌忾的份上,他们应该帮周军,毕竟魏军和明军,已经是死敌了,如今魏王曹操,正在南阳前线,率中原所有主力,猛攻南阳。
而且这一战,还是曹操牵头起来了。
但是从利益的角度来看。
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不参加这场战役,直接看戏,这样自然也不是不行,但是会错过很多东西。
还有一个办法,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总比被明军给啃上要好得多了。
而且这一点心理包袱都没有。
魏军去年才和河北打了一个你死我活,本来就是敌人,如果不是因为明国出现了神迹,导致牧景声威爆发,隐隐约约有取而代之,成为下一个一统天下,统一中原的霸主的可能,曹操才不会的撤兵。
攻略河北,也是战略。
“将军,时间不等人,得早做准备!”
一个副将提醒夏侯渊。
夏侯渊来回踱步,他性子坚韧为稳重,但是同时也有一些性格缺陷,稳重过头,小心翼翼太过甚,反而形成了一个犹豫不绝的毛病。
“将军,明军气焰过甚,如果我们硬抗,恐怕我军不足一回合,变已经败下阵来了!”一个心腹谋士走上来,在夏侯惇耳边嘀咕:“而且此战明军大胜,吾等必然不能继续逗留河南,至于图谋关中之心,也暂且得放下,毕竟魏军二十余万主力都挡不住明军,我们不能做无畏的牺牲!”
“你无非告诉我,此时此刻和明军为敌,不是一个好时机,对吗?”
夏侯渊听明白了。
“明军自有大王去对付,我们的目标,还是守住中原的疆土,或者窥视一下河北的疆土,当所有人的注意力放在的南面的时候,我们要是能取得河北疆土,必是大功一件!”谋士小心翼翼的道:“而在这之前,削弱河北军的实力,更是重要,不能让袁绍带着这么多主力返回河北,日后必成大患!”
“所言甚至!”
夏侯渊的眸子微微的变得明亮起来了。
中原和河北,终究是会有一方兵败的,早晚都打起来,如果河北能削弱一些实力,对于未来的中原,那就是好事。
而且如此好机会的痛打落水狗,可是很难遇得上了。
“来人!”
“在!”
“传我军令,半个时辰之内,集合主力,随我出击!”
夏侯渊拿定主意了。
…………………………………………
周军逃,明军追,一路穷追不舍。
孟津口的战役。
已经结束。
明军先锋军已经开始渡河追击了,但是大部分主力留下来休整,恢复精神,打扫战场。
“诛杀文丑,俘虏高览?”
戏志才听着张辽的话,嘴角微微的扬起一抹冷笑:“传闻河北战将如云,大将鞠义所向披靡,麾下先登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在鞠义之下,还有河北四庭柱,是支持河北军铁柱,一为颜良,二为文丑,三为张郃,四为高览!”
“四庭柱,已折翼过半了!”
他有些叹息。
河北经此一战,必是元气大伤了。
“文丑此獠凶猛,率八千兵马,挡住了我们两时辰,让我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袁本初主力强渡孟津口!”
张辽还有些愤愤不平:“不过此獠也被庞德和闵吾联手斩杀,若非二将联手,还奈何不得此獠!”
“至于高览!”
“他纯碎是跑不快,我们强行击溃了文丑断后的兵马,周军已经渡河大半了,仅存两万兵马,被我们重重围住了。”
“河岸对面的周军主力,一看到我们主力杀上来,就立刻毁掉的渡河的船只,匆匆而逃,两万儿郎如同弃子,其中主将就是的高览!”
张辽眯眼:“我看此人倒是一个将才,不过恐怕不会这么轻易的臣服我们明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