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发展(1 / 2)

加入书签

第373章

秦凤仪这次回京, 明显能感觉到, 一些朝中大佬对他的态度较之先时要亲近了一些,但也没有特别的亲近。总之, 是一种既近且远的游离的姿态, 秦凤仪私下都跟媳妇感慨, “都是老狐狸。”

好在, 秦凤仪也不大理会这些个。秦凤仪虽则是有点儿自己的小野心,但他之为人处事,向来有自己的一套。秦凤仪的很少去跟这些朝中重臣使劲儿套近乎,他过来京城向来是先办公事,当然, 亲戚朋友的也要走动一二。

尤其他岳父那里,秦凤仪还心心念念的想着问岳父他诗集的读后感呢, 景川侯神清气爽道, “我刚看没两首就叫陛下要去了,至今未还。”

秦凤仪听了那叫一个晦气,说他岳父,“岳父你也忒好说话了。算了, 等我回去再打发人给你送一本来, 你可得认真看啊。”

景川侯虽则只看了两首, 也知道秦凤仪的诗大致是个什么水准, 景川侯很诚恳的跟女婿商量,“哎,阿凤啊, 岳父是个粗人,不大会看诗的。”

“无妨,我写的诗都简单,跟白居易似的,老妪都能解。”

景川侯见女婿脸皮越发厚实,竟然敢拿自己的小酸诗跟白居易比,景川侯道,“好吧好吧,我本不大爱看诗的。”

“你一看我的诗,包你爱上。”秦凤仪大力推荐自己的诗词。

景川侯实在受不了女婿这股子热情,只好应了。

秦凤仪拉着大舅兄先把献俘的事办完,有了去岁的经验,今岁无非就是再重复一回,便是礼部兵部也都有经验的紧了。

不过,今次回京陛见,事事不比去岁顺利。

先是景安帝问他南夷金银矿的事,秦凤仪心下一跳,继而一幅坦荡模样,“你要去挖就去挖吧,一年能有一万两金子出来,我就服了你。”

景安帝笑,“看来早侦探过了。”

“我要说没,你也不信啊。”秦凤仪去岁献俘信州王,若是景安帝对信州王再有拷问,知道些金银矿的事不是什么难事。想通这一点,秦凤仪道,“先时我还以为金银矿就是金山银山呢。结果一看,都是大石头,我那里人太少了,挖矿的事要大人力的。我那里种田的人且都不够呢,你要愿意开采,你派人去采吧,反正那山闲着也是闲着,但别想从我那里征民夫,我那里人都不够使呢。”秦凤仪颇是光明磊落。

景安帝有些不解了,问秦凤仪,“听说你战后金银只取两成,这两成平一平出征的粮草银子,你手头应该不大宽裕才是。”

秦凤仪竖起眉毛,不高兴道,“能不能别总闲着给我算账行不?”

景安帝道,“你把桂王的金银全都分了,我还没跟你算账呢!”

“这话真不像一国之君说的。打仗哪里能不叫将士们得些好处的,他们无非就是赚些卖命钱,再不能在这上头小气的。”秦凤仪既然敢分银子,就不怕人知道,他道,“你也说了,我取那两成,不过是把账平一平,我又不是自己吃喝享用了。”

若非如此,景安帝也不能这般太太平平的问他这事,景安帝不解的是,“那以后西面儿建设,你哪里来的银子?那边可不似凤凰城的地理位置好。”

秦凤仪道,“慢慢来呗,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西边儿一样有茶园,有能开窑烧瓷的地方,再种桑养蚕,授与纺织之技,慢慢儿的百姓的收成就能好了。倒是修路是个难题,不然,凭你多丰富的物产,路难走就运不出去啊。”

“是啊。”景安帝跟着帮腔。

秦凤仪眼珠一转,瞥景安帝一眼,“要不,朝廷支援我们南夷个百八十万。”

景安帝端起茶呷一口,“要是别人,我肯定就支援了,你就算了。”

秦凤仪听这话便无端火大,“我可是说正经事的。”

“别人没你聪明,你脑瓜子好使,自己想个法子弄点儿银子吧。”景安帝放下梅子青瓷盏,对着秦凤仪微微一笑。

秦凤仪气的,险没直接翻脸。

景安帝也有些怵秦凤仪的性子,不再作弄他,正色道,“这也不是打趣你,实与你说,京城的路还有不少地方该修呢,户部一时也挤不出银子来,何况南夷的路。你想想,各地修路,都是各地衙门自己想法子。你素来主意多,要是有什么需要朝廷支持的地方,朝廷一定支持你。”

秦凤仪翻个白眼,原本不打算与景安帝说的,只是,这家伙一向消息灵通,若是不与他说,待他日后知道怕是要唧歪。秦凤仪道,“我倒是有个发财的法子。”

景安帝心说,就知道这小子是个有计较的,便道,“说说看。”

“不知道能不能成。”秦凤仪还拿捏上了。

秦凤仪越是拿捏,景安帝还越是想听,景安帝道,“说出来,朕帮你参祥一二。”

“一时半会儿不一定能成。”

“快说吧。你这样的爽快人,怎么倒磨唧起来了。”要是别人的主意,景安帝不一定想听呢。偏生秦凤仪一向主意多,而且,秦凤仪多自信的人哪,此事竟能叫秦凤仪都有些拿不准,景安帝就愈发想听听是什么事了。

秦凤仪道,“那什么,你知道天竺不?”

“自然知道。天竺挨着吐蕃呢。”

“我听说,天竺可是个遍地象牙、珠宝、黄金的好地方。”秦凤仪道,“要是能打通一条自南夷,经云南、吐蕃,再到天竺的商路,这必是一条黄金之路。”

饶是景安帝也没想到秦凤仪的主意竟然打到了天竺去,景安帝道,“云南的土司,倒是个识趣的人。只是土蕃那里,他们与云南的土司来往的更多些,与蜀中也有些往来。”

秦凤仪同景安帝打听,“很少见吐蕃来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