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固体燃料(1 / 2)

加入书签

那些不过两尺长短的指粗铁枝,甚至可以首尾相接,组成一具具的尖顶门拱形支架。

每隔五尺插上一具,再在形成屋梁的铁枝上铺上牛皮,就能建造出一座面积不小的行军大帐来!

如果这种可以组装的铁枝和薄牛皮够多,理论上燕氏三房的营房帐篷,可以无限制的搭建下去,想搭多长就搭多长!

所以不过小半顿饭的功夫,一座由四排长长的行军大帐围成的四方形小营地,就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而三房的燕卫和府兵们,却并未就此住手。

从行囊里又摸出一把把的短柄铁锹来,抡圆了膀子在营地四周挖出了一圈壕沟来。

并将挖出的土方,堆在壕沟靠营地一边,用短锹拍实了,形成了一座一人高的土坝来。

加上壕沟的深度落差,这一上一下就形成了一座两人高的“围墙”。

然后在土坝冲外的一面和壕沟底部,插满了那种用来搭建帐篷的锋利铁枝。

这下莫说是人想跳过来了,就算是战马在冲锋之下,也休想轻易腾身而过。

这种简易的防御工事,不敢说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但是行军在外,最起码能给突然发起袭击的敌人,造成一定的进攻阻碍。

并给给营地内的人,留出足够的缓冲和准备迎战的时间。

总比像旁边的豪族私兵那样什么防范都不做,将整个营地大喇喇的暴露在野外,要安全的多了。

如此之快的扎营速度,引来了不少豪族私兵的观望。

要知道他们别说是扎营了,就连辎重都还没能卸下来呢!

为何这些世家豪族的私军,明知道已经进入了南蛮猎骑出没的范围,扎营的时候却什么防范都不做?

不是他们不想做,而是没法做!

私军战卒毕竟不是正规的军队,在很多地方无法跟正规的军队相提并论。

就拿这扎营来说。

按照大越国的标准,一名正规军队的战兵,最少要配备两名辅兵、三名力卒和五名役夫。

其中战兵负责攻击、辅兵负责防御、力卒负责运输、役夫负责营建,这才形成一整支完整的军队。

行军之中,后勤辅兵、辎重力卒、营建役夫,有时候甚至还要赶在主力部队的前面。

提前替他们修建营地、准备粮草和饭食,以确保主力部队一到宿营地,就能够立刻进行休息,来维持战力。

想要实现这一点,往往需要两到三支后勤队伍交替行进,才能够确保满足军队的行军需要。

这种标准,根本就不是寻常乡土豪族能够能受得了的。

太华族裔的部队,为何行军速度如此之慢?

就是因为太华族裔的部队,所需的粮秣、辎重等物资,实在是太多了。

再加上又没有足够的牲口和车辆等运输工具,所有东西都只能依靠役夫手提肩扛。

而东西一多,需要考虑的东西,可就不仅仅只是队伍能走多快那么简单了。

负担较轻的主力战卒,倒是能靠着双腿一天跑出百多里地去。

但问题是他们跑得再快也没用,辎重全在后勤役夫们的肩膀上扛着呢。

他们不但得等着后勤部队,还得在行军之时负担起保护后勤的责任,不然被敌人端了后勤,再强的战力也只能等死。

所以每天光是天不黑就得扎营,和天不亮就得拔营这两件事,就得凭白耗去七八个时辰。

这么一来,一天下来能行军五十里的,就算是相当精锐的军队了。

这还得是在修建有平坦“兵道”的区域。

如果是在陡峭的山地,又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路的荒原上。

本来就缺少大牲口负担运输的太华族裔,又失去了本就不多的运载车辆,那移动速度可就更慢了。

在随时有敌人可能出没的崎岖地形上,一天三十里、一天二十里,甚至是一天十里都不是不可能。

所以燕氏三房一行,在没有使用任何的役夫的情况下。

不到半个时辰内就扎好了营地,甚至还就地挖出了壕沟、土坝等防御设施。

这种扎营速度,立刻就引起了世家豪族们的注意,这一手要是能学过来,对手下私兵战力的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

白玉瑾对世家豪族们,探头探脑的偷师行为毫不在意。

不管怎么说,大伙都属于太华族裔,如果能提升一星半点的战力,总归是在抗蛮的战事上能强出那么一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