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掌控节奏(2 / 2)

加入书签

山本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这之后,幕僚和技术军官们顿时又“乱”作一团,命令迅速传达下去了,三艘航空母舰重新转向逆风的方位,晴朗的天空为航空部队的出击提供了最佳的条件。隐约间,海面上响起了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这一次,它让各舰官兵都感到振奋,然而所有乐观的情绪很快遭到了致命打击——伴随着突如其来的空袭警报声,视线远端竟又出现了一群黑点

“是美国飞机,美国飞机”站在舰桥上使用望远镜观察的军官无比哀怨地向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报告说。

“慌什么?”山本冷冷地喝斥道。

军官自觉失态,羞愧地鞠躬点头,他重新拿起望远镜又观察了片刻,以相对平静的口气再次开口说:“舰队西南方发现敌人航空队,约有六十到七十架”

这个数量听起来仍不是太多,此时舰队上空盘旋着一个中队的零式战斗机,虽然远少于来袭的美国舰载机,但在日本海军官兵的心目中,零战打遍太平洋无敌手,以少敌多也不在话下。

带着同样的自信,十余架零式战斗机径直冲向来袭的美军机群,少了己方飞机的“妨碍”,联合舰队中的战斗舰艇开始组织在中近空组织防空火力,两艘大和级体型惊人的主炮也昂首转向了西南方,专为防空作战设计的散弹不但威力大,射程和散布范围也是相当强悍的,以至于日本海军高官曾夸口说,大和级战列舰就是一个漂浮的钢铁要塞,多少舰载机都无法对其构成致命的威胁。

耗费了四万多吨优质钢材,加上两百多门大小口径的火炮,大和级战列舰这“钢铁要塞”确实名副其实,然而在攻陷旅顺要塞之后,日本陆军将领曾豪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攻陷的要塞”,陆海军相悖的言论虽然是时隔数十年所说,却依然充满了讽刺意味。

为了避免在敌人空袭时对航母本身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三艘航空母舰上已经挂载炸弹的舰载轰炸机迅即起飞,待到美国轰炸机飞临舰队上空,百分之九十的飞机都离开了甲板,仅“隼鹰”号还有最后几架用于护航的零式战斗机仍在等待升空。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的防空炮狂怒地嘶吼着,密密麻麻的炮弹在空中飞窜,然而这样一张防空火力网还远远达不到“疏而不漏”的程度,趁着零式战斗机与己方的“野猫”式和“海盗”式护航战斗机激烈缠斗而无法分身,两队“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各自寻找防空火力薄弱处发起攻击,很不幸的是,日本人并没有吸取先前的教训,为航空母舰护航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在对空火力上明显比战列舰队弱。

这一次,“隼鹰”号没能继续自己的幸运之旅,它从一开始就被十数架美军无畏式轰炸机盯上了,为了施放最后几架零式战斗机,它虽然已经加快了航速,却并没有大幅度机动转向规模攻击,在护航舰艇勉强干扰前几架无畏式投弹之后,接连两枚1000磅的航空炸弹不偏不倚地命中了它宽大的甲板,外倾设计的岛式舰桥瞬间遭受严重损毁,飞行甲板中部发生爆炸留下的巨大弹坑使得还没起飞的零式战斗机再也无法离开甲板,不仅如此,已经升空的舰载机返航后也只能前往另外两艘载机量非常有限的轻型航母降落——这还仅仅是理论上的情况。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瑞凤”号和“翔凤”号也接连遭到了美军舰载机的攻击。在全速机动的情况下,“瑞凤”号只吃到了两枚近失弹,“翔凤”号的舰员更是被一枚落在甲板上的哑弹惊出了一身冷汗。

对付f4f“野猫”,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零式战斗机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对战新近服役的“海盗”,日本飞行员们可就要吃力多了。在势均力敌的战斗中,他们在战损比例上虽然获得了九比六的胜利,然而阻击敌方轰炸机、保护己方舰载机这两项关键任务却没有一项得以完成。美军俯冲轰炸机投弹之后便扬长而去,临时起飞避战的日军九九舰爆却在缺乏掩护的情况下遭到了一小队“野猫”的攻击。这情景就如同野猫溜进了养鸡场,纵使这些鸡拥有尖嘴利爪,却完全不是猫的对手。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五架“野猫”总共击落了十二架九九舰爆,日本舰队的第一波空中反击刚开始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攻击机,“隼鹰”号的受损更是大幅削弱了他们的后续战力。

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已经起飞的九九舰爆和结束了鏖战的零式战斗机依然在舰队附近集结起来,由9架战斗机、19架轰炸机和4架鱼雷机组成的攻击机群远远跟着返航的美军舰载机群朝着西南方向飞去。这一去,大部分飞行员再也无法返回本方舰队。

与此同时,在“大和”号的作战指挥室里,参谋军官们经过计算后为舰队指挥官提供了一份时间表:如果双方舰队继续保持目前各自的航向,将有很大的可能在天黑后进入舰炮射程,如果美国舰队只是就地机动,而联合舰队全速行驶,仍能够在午夜之后逼近对方的舰队。

按照日本侦察机飞行员发回的报告,双方舰队的战列舰数量为八比八,不过就舰艇的吨位和火力而言,拥有两艘大和级、两艘长门、两艘伊势、两艘扶桑明显强过仅有部分新式战列舰服役的美国舰队。

至于两艘由德国续建的前英国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并没有充分考虑它们的战术作用,也根本不清楚它们在实战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毕竟这一级号称强大的战列舰不是战沉就是被俘,从未在真正的海战中发挥过威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