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8月的麦穗(2 / 2)

加入书签

望远镜中的这番情景,让罗根不由得想起了电影中的八国联军进城,转念之间,又像是看到了星际舰队中登陆兵们登上虫族星球般亢奋不已,殊不知恐怖的事情还在后头。

示意身旁的“棒槌神兵”稍安勿躁,罗根蛋定地从枪套里拔出鲁格愕,这种手枪外形优雅、做工精细,更多地被人们作为收藏品而非自卫武器,尽管有着成本高昂、战场适应性较差等缺憾,历史上这种半自动手枪的产量还是达到了劲万支,并且成为一战和二战时期德**官的标志性武器(至于鲁格手枪的亚洲远亲南部式,那简直是垃圾中的灿)。

啪!啪!清脆的枪声瞬间唤醒了潜藏在废墟中的“撕裂者”不计其数的暗红色光点犹如噢到了血腥味道的食人鱼一般扑向码头,劝米的距离之内,罗根部署了次船弘。

一些伞兵也拿着从英军手中缴获的布朗式轻机枪开火。

即便按照较慢的战斗射速,每秒钟也有上千发子弹横扫过去。

望远镜中,那些刚刚登上码头的英军士兵就如同农民伯伯镰刀下的成熟麦子般,成片成片地倒下,,绷诓友5,隐蔽在两栋损毁仓库后面的迫击炮组也迫不及拜删楼沥了。

这一次,它们抛射出的不再是无毒无公害的烟雾弹”8公斤的高爆弹在最大射程上的散布直径高达巫米!于是,码头上的每一次爆炸都会在一定面积的圆形区域内掀起血雨腥风,不断有英军士兵被掀入空中,以更加完美的角度展露他们毛耸耸的性感大腿!机枪、迫击炮还有大量的步枪,各式各样的武器以极高的射速倾斜着金属风暴,只十来秒的时间,罗根的耳朵就被吵得嗡嗡作响,以往也只有七姑八大婶群体出现的时候才会出现如此盛况。

随着码头上站立着的英国大麦被收割殆尽,那些还没有越过登岸踏板的英军步兵们也遭了秧。

当德军的机枪子弹扫过甲板时,那里的血腥场面完全不逊码头,架在船舷的英军机枪根本无法压制占有地形之利的德军机枪手,而随着德军迫击炮组完成调整,迫击炮弹一枚接着一枚落到水面甚至是船上,卸下步兵的船只仓惶启动。

为了给后续船只留下通道,它们继续向纽波特方向行驶而不是就此撤往湾口之外罗根对此早有预料,特意将那辆四号坦克和缴获来的两挺维克斯马克重机枪部署在港口南面的河岸高处,这些火力对付英国的战斗舰艇不行,蹂躏一下缺乏防御的民船和仅装备机枪的英军运输舰(这时候应该还没有专门的坦克登陆舰)还是绰绰有余的!见第一批英军船只纷纷离港,德军机枪手和迫击炮组都默契地减弱了火力输出,更换弹药的更换弹药,转移阵地的转移阵地,大部分都是按照罗根预先的部署进行。

差不多时间,对岸的激烈枪声也从**渐渐滑落一舒尔茨手中的部队数量更多,装备水平跟罗根这边完全一样,凭借防守上的优势,对付几百名登陆的英军士兵同样是小事一桩,而且他们发射的迫击炮弹似乎还幸运地点燃了一艘英国运输船。

视线中,那东西成了燃烧的漂浮物!不出罗根所料,前一批船只离开码头、后一批船只还未靠上来,在近处徘徊的英国驱逐舰和扫雷舰果断开火,炮弹快速而精准地落到港区之内,几栋原本还没有完全坍塌的建筑轰然倒下,炮火还重新引燃了一座储存有大量麦类半成品的仓库,异样的香味在街道上飘荡,而那些曾经迸发出密集火力的瓦砾堆毫无疑问成了英军炮火重点关照的对象,驱逐舰发射的力毫米炮弹有时候一发就能将整堆的碎石块掀开,来不及后撤的德军伞兵不免遭受一些伤亡,而那些稍有偏差的炮弹则落在了码头旁边,扬起的肢体碎块让人心中无限悲凉,,为了躲避英军炮击,罗根将自己的观察位置后撤百米,并在瓦砾堆后面架起了炮队镜。

估计是第一波登陆部队遭受了惨重损失的缘故,英军的这次炮击持续的时间比之前的火力准备还要长,只是没有了巡洋舰炮火的参与,安们对整个港区的破坏程度远没有之前强大。

就在炮声渐近尾声、后一批登陆船只快要靠上码头的时候,北面突然升起而来两颗红色的信号弹。

英国人终究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看着那缓缓下落的信号弹,罗根忽然想:英军此次海陆联合作战的指挥官是谁?某位声名在外的老将,还是跟自己一样的军界新人?他究竟是个资质羊庸的指挥官,还是狡猾老练的厉害角色?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罗根按照预先的计发,派出一个排的预备部队朝北而去,他们虽然只有4挺贻弘和几支“铁拳”对付攀崖而上的小股英军应该不成问题!调整部署之后,罗根又将精力放回到码头区。

在那里,数以百计头戴托尼盔、手持步枪刺刀以及将性感腿毛露在外面的英军步兵们前赴后继而来,码头区满地的血腥场面似乎只是稍稍迟滞了他们的脚步!英军舰艇狠下成本的炮击虽然没给德军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但在战术方面的成效还是相当显著的一由于德军机枪和迫击炮阵位的后撤,这批英军步兵至少不必想他们的同伴那样一下船就遭到疯狂的扫射,他们很快占领了整个码头,并利用弹坑、瓦砾堆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掩体配置机枪火力,接下来,端着刺刀的步兵们以更为松散的队列向码头内侧的港区推进。

看到视线中的几个机枪组已经重新就像,罗根又一次拔出鲁格08,斜举着“啪啪”两枪,耳边也随之喧闹起来。

隐约间,他眼前再次浮现出农民伯伯勤劳收割麦子的情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