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领袖和跟风者(1)(1 / 2)

加入书签

让谈判对手予求予取,这从不是徐仁成做生意的风格。一旦上了谈判桌就是两国打仗,寸土必争不假,但却要讲究一个核心利益。

会议结束,独自一人回到办公室的徐仁成重新找出了林蔚然的个人简历,一共两份,其中一份是几乎公开的,而第二份却是深度挖掘的。

中国二流大学毕业来到韩国,从事‘个人财务助理’工作两年,进入新韩广告之后在财务部呆了不到两个月,然后便成为了制作人。到手的第一个广告就是百分之二,话题性的创造和利用跟聊天室的宣传方式让他名声大噪,一举进入韩国广告业三大巨头的眼中。

开头平平淡淡,随后一鸣惊人,这已经被徐仁成翻过了不下十次的简历让他感觉乏味,却还是要耐着性子一字一字的读下去。

此次谈判的核心利益就是这个运营组组长的职位,坐在这个职位上的人将决定‘Idolworld’跟‘虚拟偶像’的所有发展方向和运营细节,徐仁成想要把核心利益一把抓,这个职位他志在必得。

但情况却并没有这么简单,网络是一个新陈代谢极快的讯息平台,一时抓住别人眼球不等于永远成功,如何长远的吸引用户才是其中的关键。就在一周之前徐仁成还坚定的支持张闵浩,并决心把他扶上这个运营组组长的职位,只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徐仁成发现了‘Idolworld’这貌似偶然成功中的必然。

张闵浩送来的分析报告中指出‘虚拟偶像’是‘Idolworld’吸引用户便保持用户活跃的关键,两者之间的结合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节构建而成,可谓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正是因为‘虚拟偶像’的这种创新性概念,‘Idolworld’才成为了能够与‘cYworld’这种几乎已经垄断市场的网络寡头,叫板的‘网络新贵’。

张闵浩那份分析报告中理论居多,实践性的建议却并没有几个。在这些建议中徐仁成总是能看到林蔚然哪种操作手法的影子,毫无疑问,张闵浩就是林蔚然的跟风者,因为他的一切构思都是从林蔚然的观点中出发,即便有所创新,也十分有限。

“领袖和跟风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创新。”

徐仁成突然自言自语起这句乔布斯的名言,然后突兀的轻笑两声,把桌上的简历和档案一合,靠在转椅上闭目养神。

谁都知道这苹果不能没有乔布斯,或许这‘Idolworld’也不能没有林蔚然。但乔布斯可以是苹果总裁,林蔚然只要在新韩一天就不能是这‘Idolworld’运营组组长。对徐仁成来说此次谈判的主要矛盾就在这,‘Idolworld’和‘虚拟偶像’离开了林蔚然极有可能就玩不转,而这个运营组组长的位置又不能他来坐。就算是徐仁成想要另寻一匹千里马,全世界能鼓捣出这种极具韩国特色的社交网络的人也就只有林蔚然一个。

商人重利,这项目虽好,到了自己手上却有可能黯然失色,风险就摆在那里,被张闵浩的分析报告罗列的清清楚楚。

组建专用作家团队。

男团上线。

今天的林蔚然只是提出了这两个方向,就已经让徐仁成能想象到这项目未来一年的发展脉络。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眉头微皱,似乎还在犹豫什么。今天他几乎是被林蔚然算尽了先机,就因为知道自己有这种顾虑他才提议了李旭,那个被sK电信扫地出门的‘cYworld’运营组组长。

徐仁成睁开眼,直接按下答话机道:“叫张闵浩次长来一下我的办公室。”

松开按键又觉得不妥,他立刻又按下答话机道:“算了,叫企划组的郑组长来见我,就说是后备运营组要换个组长,让他把手头的工作交代一下。还有,如果这三天内张闵浩次长来找我就说我不在。”

第二条命令会让秘书匪夷所思,而第一条则会在公司内引起轩然大波。对此徐仁成能想象得到,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片刻后一个戴着眼镜的高瘦男人敲门进入办公室,他并没有张闵浩那样西服革履,穿着看上去就好像是和数据打了几辈子交到的技术精英。

他走到办公桌前问候道:“徐社长。”

“郑组长是我入社时的前辈,不用跟我客气。我们先说工作,事情比较急。”

郑组长扶了扶眼睛,扬起的笑容中似乎还有些感动的味道。

徐仁成直接道:“这次‘Idolworld’的合作计划我想交给前辈负责,前辈做事稳重,我也放心。”

“我?”郑组长惊讶的拉长了脸,整个五官都好像舒展开来,“张次长呢?这个原本不是他负责的么?”

“张次长这边我有其他工作会交给他,这个请前辈放心,我不会让公司里生出闲话来。”徐仁成好言相劝,不容拒绝。

郑组长为难的点了点头,欲言又止。在职场上这种半道接手的事儿很容易得罪人,更难免让人诟病捡了便宜,正直了半辈子的他从来都不愿意接触这些事儿,就和他十年前已经认定现在已经是年轻人的世界一样。

徐仁成看出前辈的顾虑,难得真心的道:“前辈还记着我在您手下的时候搞砸的那次设计吗?那时候前辈就告诉我,有人输了一次就输了一辈子,那次我没输,但张闵浩这次输了。

新韩方面的那个年轻人很不好对付,我不需要赢,需要的是前辈这种八风不动的架势。从今天开始合作就要进入具体流程,希望前辈可以帮我。”

“年轻人?他多大?”

多大?徐仁成轻笑出声,破天荒的带着点唏嘘道:“二十六岁,我提醒前辈一句,他比我二十六岁的时候要强,强很多。”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