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那双眼睛的恐惧(1 / 2)
淄川路九折巷里,一家私人诊所,废旧塌陷的诊所牌,长满了苔藓暗黄的台阶层,四面潮湿,散发着令人难以适应的晦味,只看门外扶手栏杆锈迹斑斑,似乎这个地方不会再有人居住。
直面是一条窄短的走道,破旧的窗户伴随着阵阵微风发出‘嘎吱’的刺耳声,前面只有一个门,门上有一双眼睛望着自己,那双眼睛显得很是深邃,让人如临深渊,与其对视,似乎将会沉沦于某种黑暗。
暗黑的光线通过这双眼睛显得很是灵异,在长廊上的灯泡已经遗旧,从来没有人去换过,却总能在每天晚上特定的时间闪亮,当天河上的乌云遮蔽了惨白的月牙,这个地方会发生奇异的事情。
有人的说道道涟漪在长廊中不停闪烁,地面会传来脚尖轻踏着大理石地面的声音,似跳舞,似嬉戏,似精灵,更似张牙舞爪的利刃切割着地面大理石不断爬行的恐怖。
还有的人说在破旧的二楼储物仓里会涌出一道黑影,黑影会朝着四周蔓延,发出空气皱褶被拉扯的声音,一直到将整片区域都笼罩起来为止,就像月亮消失了夜色缓缓笼罩着世界,如同一个温柔的母亲安抚着自己的孩子,轻轻地,缓慢地,柔和地,更是不可抗拒的吞噬。
更有的人说在后院的垃圾箱里听到了婴儿的哭喊,是可怜的,是无助的,是凄惨的,是令人绝望的,似如狰狞血肉般的撕咬猎物与稚嫩的童声所混合,就好比屠宰场那肢体绞肉血淋淋的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人们都只是说,而人们也都只是听到却不曾真正的见过。
因为没有人经历过,也没有人去证实,故而被人们编制成了一个传说。
在这传说中,如梦致命,因为有些人曾经想要探讨这道废旧诊所的秘密,他们只临近了长廊大道,将目光投放到对面的门上,被那双黑色的眼睛凝视之后,纷纷失了神,退缩了。
从未见过如此深邃的双眼,看到那双眼睛,就连惊慌失措的尖叫声也不曾响起,因为烙印在人们心中的,是真正的恐惧,而并非只是失神。
故而,陷入恐惧的人是胆怯的,他们甚至就连呐喊求助的胆量都失去了,没有人敢再待在这里,更没有人敢去触碰那道枷锁。
门上面怎么会长有眼睛呢?
这到底是在意味着什么……
人们逃离了这里,本以为一切都将结束了,殊不知真正的噩梦才真正开始。
没错,这是一场齐头并举如梦致命的梦境杀戮,但凡是与那双眼睛接触的人,心神都会烙下一个黑点,这个黑点是他们无法触及的。
有的人在噩梦中死去,有的人在噩梦中存活,或许有发觉到了那双眼睛赋予的黑点,于是乎他在浴室里将自己的胸膛解剖了,他想抹掉这个烙印。
但是,他至死也没弄明白,这股烙印,纵使把心脏剖开也无法看见,因为这是一种神秘力量,属于‘灵’与‘异’之间的力量,这也是当今科学无法解释的力量。
处于恐惧与经历了折磨,曾被双眼睛凝视的人们纷纷死了,死于无人认知的方式与起源。
又或者是出于一种丧心病狂的异端。
重案组调查了死在浴室里,胸口被剖开的男子,是什么理由让他一只手握住自己的肝脏,依旧保持着那诡异的笑容,那股笑容,有着说不出的亢奋,或许死,才是最好的解脱,或许他将会去往一个真正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降临,或许才是真正的活着,以另一种方式或者……
人在面对未知的事物,会感觉新奇,会感觉惊叹,如果这个事物在人们眼中以‘美’为称,那么人们的心情更多的是喜悦与求。
如果这个事物在人们眼中以‘丑’为称,那么人们会嗤之以鼻,表示厌恶与排斥。
如果,这个事物超越了人们以往的认知,并非能用‘美’与‘丑’来并论,那么,结果就再也不一样了,这将会出现第三种又或者是更多种形态。
然而,这种东西,就叫做恐惧!
恐惧的由来亦是如此,那是黑暗的起源,是人们心里的一股罪恶。
当这些‘美’的事物在一个人眼里不在是美,当这些‘丑’的事物对一个人不在是丑,当未知的事物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在是股恐惧,在他的内心当中,颠覆了所有不同之人,那么,这个人所看到的世界,完全是个不一样的世界。
阴霾之下,雨露点滴,昏沉的世界,宛如被一只大手遮蔽了整座城市的天空。
校园的音乐室里,寂静无声,仿佛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给与世隔绝,然而,当踏入这道屏障时,人们才会发现,里头传来了一阵阵恐怖如斯的……音乐。
有的人喜欢用音乐来表达恐惧,意会死亡,体验那生与死之间的交割,或许从中能得到某种意想不到的东西。
淡淡的吉他声不同于寻常,它的节奏缓慢而轻巧,发出的每一个旋律都回荡着一缕忧郁,就好像即将濒临死亡的人在最后的哀嚎,只不过,这个哀嚎听起来额外凄凌,这道旋律若是让人入耳,不明白恐惧的人,或许会认为它是优美的。
许些鼓声在轻轻敲打,节奏同为缓慢而轻巧,却与吉他声发出了不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令人胆战,令人凄冷,听到那低鸣的旋律,会让人心悸一愁,梗然望止。
仔细一听,鼓声所代表的是一股极端的低沉,那如漩涡般的深渊缓缓展开,呈现出了一股死亡气息。
淡淡的吉他声代表着灵动幽生,倍感悦耳,如同寂灭之中盛开的花朵,生命在优美中绽放,呈现出了一股新生的气息。
两股旋律不断相融,竟然在寂静黑暗的音乐室里绘出了一副两极图形,那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氛围,象征着生死,缠绕着冤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