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缺陷与短处(2 / 2)
这种种实打实的战绩,也是登州营令大家放心的原因之一。
在这样的年头,能保留一些土地在名下,而且又能产出粮食往外提价售卖,这已经是不敢想象的好处。
况且,原来的荒地占地极大,即便留在大户们的名下,他们也没有能力管理,莫不如转卖到山东总兵王争的名下赚取银两外快,何乐而不为呢。
以登州营如今的能力,要想建立一个济南府内的庄田系统已经相当简单。
不久之后,军议司下辖的各分署、巡检司下辖的各分署以及登州营的正兵军营都会先在济南府的大小城池建起来。
盐丁巡街护卫乡里,正兵驻守各地城池,登州营分派军将往各地镇守的一系列动作将在济南府开展,这已经是大势所趋。
登莱两府眼下的靖平印证了登州营这种政令的有效之处,其实许多百姓都在盼着登州营尽快开始大动作。
登州营可不只是各色各样的兵丁,除却这些人以外,内部同样包含各色各样的人员。
下到各地蜂拥而来的流民难民,上到一些破产的大户子弟与失意士子,都将在登州营系统内部找到自己的去处,有巨大且廉价的劳力可供使用。
仅从这点上来说,登州营管理庄田就要比这些单打独斗的缙绅大户们强出百倍。
这些大户们认定自己会在这种聚耕田庄的政令中得到好处,而且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没多久便纷纷喜笑颜开的去办理转卖手续。
一场宴会,王争兵不血刃的拿到了一百多万亩的荒地,这让登州营内部有些紧张的田地顿时宽松下来。
消息传出去以后,不少人都为新任山东总兵的手段折服,得到普通百姓和地主阶级一同支持的军队,这还是头一次出现。
话说回来,整个大明的文武将吏,都是出自于这些大户人家和勋戚子弟,所谓的贫苦出身在永乐盛世、万历中兴这种年代才有。
登州营杀鸡给猴看,其实只是为了后续的政策能贯彻实施,只要实行下去,时间会告诉这些勋戚和大户们答案。
眼下的崇祯年间,文官入仕的路子几乎都被东林党把持住,这种贫寒出身的官员用百不存一来形容也是毫不夸张。
不是东林党士人几乎都别想出人头地,反观,若是东林士子,则可以在官官相护之下平步青云。
这些王争也明白,只有在这个较富裕阶级下的子女们,才有精力去学习一些别的东西,那些贫寒子弟就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各种知识。
其实说些实话,登州营自从成立以来,就一直有一个缺陷暴露出来,到现在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那就是“人才短缺”。
即便王争通过军议司不断引进落魄文人为自己效力,但依旧是远远不够。
眼下的登州营系统中,最上层几乎都是粗狂出身的军汉,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年头,这些人在登州营以军功为主的政策下迅速从草根平民崛起,成了手握实权,统兵一方的武将。
他们也是登州营能连战连捷,达到眼下地步的最主要功臣。
但是在王争看来,这些人多是操练兵马,上阵厮杀有余,真正亦文亦武可以独镇地方的,除了黄阳、邓黑子、高亮、董有银四个人之外却没有几个。
王争经常是拿着文册左挑右找,即便这样也很难寻到一个真正放心的武将去独自镇守地方。
这就是登州营面临的人才窘境,这种状况王争早在登州府做副总兵的时候就有所发觉,之所以创立“军议司”就是为了引进落魄的文人士子与军将互补。
起初军议司成立后,这种问题得到了暂时性的缓解,王争也就不放在心上。
但是到了崇祯十二年的六月末,军议司还是最初在登州府成立的规模,只有三个分处,几百个吏员。
这相对于整个山东省来说,已经远远不足,全面改变迫在眉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