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六章 储君之疑(2 / 2)
“这本来是一种解释,我甚至以为那时候扶持齐王,已经是有意让齐王上位,用不了多久,就会废太子立齐王。”裴绩叹道:“可是现在看来,皇帝这一次将监国之位交给太子,也就是没有废太子之心,那么又何必多此一举,扶持齐王制衡太子?现在看来,扶持齐王不但没有制衡太子,却是让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仇视,难道这就是皇帝想看到的?这……于情于理都是不能解释的。”
楚欢听裴绩这般说,亦是觉得事情十分古怪。
虽然皇帝老迈,但是楚欢并不觉得皇帝因为年事已高就已经变得老迈糊涂,至少在楚欢看来,瀛元能够打下这样一座江山,当然是武勇与狡猾兼备之人,做事情也必然不会心血来潮,作为一个久经世事的皇帝,一直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之中,无论做什么事情,必然是心中早有计划。
就比如选择继承人之事,关乎国运,对于皇帝来说,或许是除了他追求长生不死之外的最大一件事情,这样一件事情,他当然不可能心血来潮临时决定,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
此番已经将监国之权交给太子,按照裴绩的说法,几乎等若是确定了自己的继承人。
如果说在汉王和太子相争之时,皇帝还在斟酌储君的人选,那么通天殿事件之后,皇帝应该就已经明确了心中的储君人选。
如果皇帝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让太子继承大统,那么扶持汉王,固然有制衡太子的用意在,定然也有考验汉王,斟酌储君之意。
毕竟除了太子,可以立为储君的,有汉王和齐王两人,皇帝在排除太子之后,不动声色考察齐王和汉王谁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说皇帝一开始就确定要让齐王继承大统,那么扶持汉王,依然可以说得通,皇帝担心太子独大,所以扶持汉王制衡太子,目的就是为了遏制太子的势力,等到齐王成熟,在太子和汉王两败俱伤之际,改立齐王,太子和汉王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但是通天殿事件之后,皇帝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斟酌。
汉王退出储君之争,能够继承大统的,只有太子和齐王,如果皇帝真的没有想过让太子继承大统,那么扶持齐王,准备废长立幼,那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果皇帝依然确定太子为储君,并无意传位于齐王,那么根本没有必要扶持起齐王党,毕竟党争对国本必定存在伤害,如果确定了储君,自然就该给后继之君一个平和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扶持齐王与既定的储君相抗,于公对国家无益,于私对兄弟的情谊更是一种极大地破坏,除非皇帝脑子不正常,否则决不至于如此。
可是现在的情况,皇帝已经将监国之权交给了太子,那么他之前所做的安排,无论是对社稷还是对自己的家族,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裴绩因此而疑惑,楚欢想明白其中的关窍,也是心下愕然。
难道皇帝真的是所谓的仙丹吃得多了,曾经睿智聪慧的脑子,已经变得糊涂愚蠢?
裴绩想不通,楚欢也想不通。
一阵沉寂之后,裴绩终于道:“二弟,皇帝北巡,太子监国,虽然发生在千里之外,可是对咱们却是影响极大,你可要早作准备。”
楚欢道:“大哥是担心太子上位之后,会对我下手?”
“这是其一。”裴绩肃然道:“不管你自己怎么想,在太子眼中,你是齐王党的核心人物,皇帝没有死,太子还不至于敢对齐王轻易下手,但是趁此机会,他定然是要狠狠打压齐王党中人,或许在太子的心中,你是齐王党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势必会找寻借口,将你从西关道总督的位置上拉下马。”
楚欢皱起眉头,随即淡然一笑,道:“如果真到了那个地步,我也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裴绩正色道:“二弟千万不要有此想法,你在西关道虽然不过半年光阴,可是能有今天,实在不容易。更为重要的是,你竭力实行的均田令,对西关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是西关数百万百姓的生存之本。如今正是均田令施行的关键时刻,均田令施行的各种困难,只因为是你坐镇,才能尽力压住,如果不是西关七姓的支持,均田令绝不可能在西关如此轻易地就能实施下去……!”
楚欢微微颔首。
均田令在西关施行,损伤的除了部分官僚,受损最重的就是以西关七姓为首的西关士绅,从一开始检地,西关士绅其实就有些不满,如果不是西关七姓顾全大局支持楚欢,且不说均田令现在已经实施下去,恐怕连检地这一道程序都无法正常施行。
西关七姓对楚欢的鼎力支持,固然是因为当初楚欢对西关七姓有过恩惠,最紧要的,也是因为楚欢通过盐道,正在恢复西关的商业中心地位,这对西关七姓以及诸多士绅来说,等若是有了一定的弥补,而且因为与琳琅的婚事,虽然尚未成婚,但是西关七姓已经将楚欢视为自家人。
“西关七姓可以支持你,但并不表明他们会支持西关总督。”裴绩缓缓道:“你在这种时候离开,均田令必然崩溃,无法实行,整个西关必将重现乱局,二弟不在乎区区总督的位置,但是西关数百万百姓的生存,难道你也置之不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