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国际象棋的家国荣誉(2 / 2)

加入书签

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

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

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

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

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

传播以梵语“恰图兰加”命名的“四方棋”在 6世纪时由印度传入波斯,由于语音上的讹误,古波斯人把“恰图兰加”误读为“恰特兰格”(Chiat Lange)。“恰特兰格”就被阿拉伯人改称为“沙特兰兹”(Saudi Lanz),以后这种“沙特兰兹”在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广泛流传。10世纪前后,阿拉伯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闻名一时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的宫廷诗人里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 819年,在巴格达还举行过几个棋手的比赛。国际象棋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各个地区,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当时的文献中,将西洋棋列为骑士教育的“七艺”之一。“七艺”是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赋诗和下棋。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也谈及这一点。到了16世纪,国际象棋终于定型成现代的样式和棋制。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棋谱,出版在1497年。

国际象棋的着法有过许多次变革。早先,王的走法虽与现代一样,但据说是可以被吃掉的。关于王车易位的特权是从16世纪上半叶才开始有的,这是欧洲人的一项创造发明。皇后的威力曾经有过多次奇妙的改变。过去,皇后并不是最强的棋子,它只能斜走1格,与象棋的士非常类似。双方的皇后只能在不同颜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后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威力,大约是在15世纪中叶以后。兵在过去只能前进1格,第1次走动时也一样,一直到16世纪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现在这样。兵到达第 8格,过去只能升变为皇后,不能升变成别的棋子。只有车和马的走法一直没有改变。至于国际象棋的棋盘,在13世纪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

河南开封出土的北宋铜质棋子,“士”的图案为身穿戎装的女子,和西洋棋里的皇后性别一样。

19世纪中期,国际象棋开始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1924年曾被列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同年成立了“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国际棋联)”。国际棋联主办或委托成员国协会举办的重大世界性比赛有: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世界国际象棋团体锦标赛、男女个人世界冠军赛、大学生世界团体赛、少年世界冠军赛,以及各大洲的国际象棋团体赛。至于各种杯赛、邀请赛、大师赛、特级大师赛、等级分赛等更是不可胜数。中国在1956年将国际象棋列入正式体育比赛项目。

在局数总和不少于24局的比赛中,两次或两次以上获得女子国际大师的成绩,国际等级分至少是2100者;在世界冠军赛的1个循环中比赛局数不少于13局,同时取得1次女子国际大师的成绩。

专业国际象棋等级比业余国际象棋等级更标准、认可度更高。专业国际象棋等级由政府体育部门授予,业余国际象棋等级由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授予。专业国际象棋等级分5各等级:特级大师、国家大师、一二三级运动员,通过专业比赛成绩授予。国际象棋业余等级条例,共设八个等级和荣誉称号包括棋协大师、候补棋协大师、棋协一级棋士、棋协二级棋士、棋协三级棋士、棋协四级棋士、棋协五级棋士、棋协六级棋士,荣誉棋协大师称号。凡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体育局认可的国际象棋比赛,根据比赛的级别、规模及棋手所取得的成绩,授予棋手相应的等级称号。

国际象棋自1886年诞生第一位正式的世界冠军。在之后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大部分时间世界上都拥有一位公认的唯一的棋王。但在1993年至2006年间,由于国际棋坛出现了两个独立的国际象棋组织——国际棋联(FIDE)和职业棋协(PCA),因此国际象棋界在那时呈现分裂状态。在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国际棋联和职业棋协的两大棋王终于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最终经过12盘慢棋和4盘快棋的较量,“传统世界冠军”俄罗斯棋手克拉姆尼克以8.5比7.5击败国际棋联世界冠军保加利亚棋手托帕洛夫,成为新的统一棋王。这场比赛结束后,也标志着国际象棋界经过13年分裂后,重新走向统一。历届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包括国际棋联和职业棋协冠军):威廉·斯坦尼茨、埃曼纽尔·拉斯克、何塞·卡帕布兰卡、亚历山大·阿廖欣、马克斯·尤伟、米哈伊尔·鲍特维尼克、瓦西里·斯梅斯洛夫、米哈伊尔·塔尔、提格兰·彼得罗相、鲍里斯·斯帕斯基、鲍比·费舍尔、阿那托里·卡尔波夫、加里·卡斯帕罗夫、弗拉基米尔·克拉姆尼克、亚历山大·哈里夫曼、维斯瓦纳坦·阿南德、卢斯兰·波诺马廖夫、鲁斯塔姆·卡西姆扎诺夫、韦塞林·托帕洛夫、芒努斯·卡尔森。

国际象棋中的王是国家的象征,没有皇宫,到了残局必须“御驾亲征”,不像中国象棋将帅那样必须待在九宫里。国际象棋中后的名称、性别曾经有过多次奇妙的改变。在沙特拉兹时期,皇后这只棋子表示“律师”、“大臣”或“将军”。后来法国人把皇后一子的形式稍稍变了一下,成了现在这样的女性。国际象棋中的车是从古代的城堡演变过来的,有人说它是火炮,又是战车。国际象棋中的象原意是主教(天主教),代表了欧洲中世纪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国际象棋中的马原意是骑士,代表了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层。国际象棋中的兵,如果能冲到对方底线,就会“从奴隶变成将军”,可以升变成除了王以外的任何一种棋子。升变后的兵虽然出身“卑微”,但与所变的子有同样的威力。这种文化似乎给了平民更多的机会。

传说故事关于国际象棋的产生,国际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自己独断专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国王有个亲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离开臣民而存在”的道理来劝告国王,但又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他想出了一个暗示的办法:在木制棋盘上,用骨制的棋子组成两支军队进行战斗;每一方面有一个首脑——王,另有车、马、象、兵四个兵种,组合成一个阵容的整体,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战斗便结束;王同时又是很弱的一环,他只能依靠战友——即别的更有力的棋子保护,这些棋子必须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同心协力来保卫王。这种游戏一方面往西传到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经过改变,形成现代的国际象棋;另一方面往东传到缅甸、东南亚和中国。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有一个较为著名的传说:在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难以计数的财富。但是权力和财富最终使他对生活感到厌倦,渴望着有新鲜的刺激。某天,一位老人带着自己发明的国际象棋来朝见。国王对这新奇的玩意非常喜欢,非常迷恋,并感到非常满足。对老人说:“你给了我无穷的乐趣。为了奖赏你,你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你所要的任何东西”。老人的要求是: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放满为止。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老人这个卑微的请求。然而,国王最终发现,按照与老人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小半格子数目都不够。老人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总数将是一个十九位数,折算重量约为2000多亿吨,即使现代,全球小麦的年产量也不过是数亿吨。

文化内涵关于国际象棋的属性或定义,国外曾有过长期的争论。曾担任两届国际棋联主席的前世界冠军尤伟曾在一本著述中说过:国际象棋熔竞赛、艺术与科学为一炉。其中,竞技约占50%,艺术与科学约各占25%。这一观点颇有代表性。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反对把国际象棋列入体育运动项目了。当然,如果细细划分的话,它可以归为智力竞技而非体力竞技一类。2008年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和2009年首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把国际象棋和其他主流棋牌项目一起举办,正说明了这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