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国际象棋奥赛(1 / 2)
第八百零三章国际象棋奥赛
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是国际棋联(FIDE)组织的规模最大的世界性团体比赛,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国际象棋团体比赛之一。男子正式比赛始于1927年,女子比赛始于1957年。1976年起,男女比赛同时举行,每两年举行一届,赛制采用瑞士制。2008年起,规定每队参赛成员五人,比赛四个台次。截至2014年,获得男女团体冠军最多的队伍都是前苏联(俄罗斯)国际象棋队。2014年在挪威特罗姆瑟举行的第41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中,由王玥、丁立人、余泱漪、倪华和韦奕组成的中国男子国际象棋队首次夺冠,打破了自1927年国象奥赛正式创办87以来男团冠军一直被欧美队伍垄断的历史。
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国象奥赛),之所以取名奥林匹克,是因为国际象棋曾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有着密切联系。191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和1924年法国巴黎奥运会上,国际象棋都曾是正式比赛项目。因为奥运会规定只有业余选手才能参加,而当时国际象棋领域没有把业余棋手从专业棋手中分离出来,所以1924年国际棋联(FIDE)成立之后,就独立组织奥林匹克棋赛。国际棋联先于1924年和1926年举行两次非正式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到1927年,正式开始组织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比赛冠军奖杯称为“国际哈密尔顿·罗素流动奖杯”,是由英国的一位公爵捐助并以其名字命名的金杯。
第一届正式的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于1927年在英国伦敦举行,共有16支队参加,匈牙利队获得了冠军,赢得“哈密尔顿·罗素流动金杯”。之后国象奥赛每隔一年或两年举办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共举办了八届。
二战爆发后,国象奥赛随即陷入停办状态。1950年,南斯拉夫杜布罗夫尼克举办了二战后的首次国象奥赛,之后国象奥赛固定为每两年举办一届。参赛队伍也逐渐增多,到2002年在斯洛文尼亚布莱德奥赛上,参赛的男队达到了空前的135支。在2006年意大利都灵奥赛中,报名参赛的男队达到137支,创造了参赛队伍数量的新纪录。在2014年挪威特罗姆瑟奥赛中,参赛的男队达到了174支,女队也达到了137支,再创新高。
在前41届国象奥赛中,苏联(俄罗斯)男队在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和2002年共获24次冠军;美国男队在1931、1933、1935、1937和1976年共获5次冠军;匈牙利男队和亚美尼亚男队分别在1927、1928、1936年和2006、2008、2012年各获3次冠军;乌克兰男队在2004和2010年获2次冠军;波兰男队、德国男队、南斯拉夫男队和中国男队分别在1930年、1939年、1950年、2014年各获1次冠军。
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于1957年增设了女子比赛,冠军队被授予以第一位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维拉·明契克的姓名命名的“维拉·明契克流动奖杯”。最初,女子国象奥赛不定期举行;于1976年起与男子国象奥赛同时同地进行。至2014年挪威特罗姆瑟奥赛,女子奥赛共举行了26届。其中前苏联(俄罗斯)女队在1957、1963、1966、1969、1972、1974、1978、1980、1982、1984、1986、2010、2012和2014年共获14次冠军;格鲁吉亚女队和中国女队分别在1992、1994、1996、2008年和1998、2000、2002、2004年各获得4次冠军;匈牙利女队在1988和1990年获2次冠军;以色列女队和乌克兰队分别在1976年和2006年各获1次冠军。
国象奥赛在实施男女比赛同时进行后,国际棋联又设立了男女综合表现奖。该项冠军被授予以国际象棋历史上第五位女子世界冠军诺娜·加普林达什维利的名字命名的“诺娜·加普林达什维利奖杯”。
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最初采用循环赛制。后来参赛队数逐渐增多,遂改用两阶段的分组循环预赛和决赛赛制。1976年起,国象奥赛开始采用瑞士赛制。国际棋联还规定自1984年起,凡在4的倍数的年份举办的国象奥赛,将成为是4年一次的世界国际象棋团体锦标赛的预选赛,获前五名的队出线。
男子国象奥赛为四个台次,每队成员原来为六人,2008年起减为五人,即替补队员减少一人。女子国象奥赛原来为三个台次,每队成员四人,2008年起增至四个台次,每队成员变为五人。这就是说,男女国象奥赛都比赛四个台次,各支队伍都由五名队员组成,其中四人上场,一人替补。
每个台次都设有台次金银铜牌,各个台次得分率最高的三名棋手可以分获台次奖。
轮次
自从1976年引入瑞士制后至2006年,国象奥赛一直是14轮或13轮,2008年起改为11轮。
比赛编对方式
从2008年开始,比赛的编对方式是:首先将参赛队伍按等级分由高到低排列;在首轮比赛的配对时,给列表前半部分的队伍加上一个初始“浮动积分”;在第二轮比赛中,队伍列表前半部分的首轮获胜的各队之间将进行编对,队伍列表后半部分的首轮输棋的各队之间将进行编对,队伍列表前半部分的首轮输棋的各队将与队伍列表后半部分首轮赢棋的队伍编对;在第三轮比赛编对时,将首轮中所加的“浮动积分”去掉,按照各队真实积分进行编对。
区分名次方式
从1976年引入瑞士制后至2006年,都是以局分区分名次。2008年起,改为由场分区分名次,每队胜一场得2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0分。
破同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