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象棋小故事(1 / 1)
第六百七十三章象棋小故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矛盾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象棋的发展也是这样。根据一系列的史料记载,中国古代象棋的制度变化很大,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初级到高级,而且是由量变到质变。历史证明,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它与琴、书、画并列,被称为四大艺术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光芒夺目的一颗明珠。
?关于象棋的发明者我听到了两个说法,不知哪个是真???
第一个说法是北周皇帝宇文邕发明中国象棋,主编了第一部中国象棋谱《象经》(已失传)(此系野史,未经确认);还有一个说法是韩信死前,有人让他著兵法传世,他却做了一堆玩意儿,说这里面蕴含无穷兵法,称为玩“奇”,后人给改成了“棋”。有知道确切消息的人士烦告知一下。中国象棋是谁发明的?
?象棋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这本来跟四大发明是中国人的杰作一样,乃不争的事实。但是英国人威廉琼斯信口开河,发表了一通什么象棋既以象命名,象棋中又有象,中国古代不产象而印度则是产象国,故象史专家们由于一时搞不清几个关键问,从而对中国起源说也失去了几分自信。好在事实毕竟是事实,现在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中国古代也产象。自然,威廉琼斯先生的“高论”也就不攻自破了。今天象棋的发源地虽以被锁定在中国或印度这两个国度之内,但究竟是中国还是印度,在国际上仍是众说纷纭。近年来人类生命科学获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科学家首次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意味着人类在破解生命之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也给目前的棋史研究工作带来有益的启示:棋史研究也可以搞一搞“基因工程”,细细剖析一下现行象棋的一些遗传性——现行象棋的身上,一定存在着它源头的有关信息!一旦捕捉到这种信息,象棋起源之谜也就不难揭开了。
我们的前人认定象棋是从博发展而来,而博却是黄帝发明的。这种看法在象棋古谱《棋谱秘录》、《韬略元机》和《渊深海阔》的序言中都有提及。特别是清代学者梁同书为《渊深海阔》写的那篇序,就极为明确的介绍了当时的一种主流说法“闻昔帝尧按周天度数作围棋,名曰弈;黄帝伐蚩尤而为博;武帝伐纣有天下,易其名曰象棋,言战阵势也。”
尽管以上说法有屈原的《楚辞》、西汉刘向的《说苑》以及西晋张华的《博物志》等历史文献的支持,但由于象棋涉及的源头历史实在太悠久了,悠久得令后人误认为是神话故事(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不幸)。料想黄帝不过是原始社会后期父系氏族的一个部落联盟长,凭着那时十分低下的社会生产力,谁能相信黄帝在战争的岁月里会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去创造玩乐的工具呢?但是如果联系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那个“筹”,联系到《古博经》记载的投骰行棋以及棋子升变等博规则,那么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原来黄帝发明的乃是“博”这一生产工具——战筹。正如《博物志》介绍,到了夏代,出现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后,才有一个叫乌曹的臣子根据黄帝运筹的方法,发明出“博”这种玩具来献给夏桀的。当年黄帝指挥的只是由一些各自为政的部落队伍结盟而成的部队,缺乏绝对权威的指挥权,因而他在联盟军事民主会议上就采用了以投骰决定某支部队进退的方法来协调己方的兵阵,于是乌曹的博棋中就有了投骰行棋的规则。至于棋子升变为“枭”的有关规定,不过是体现了黄帝部队战时的一种奖励机制,它和后世刘、项灭秦前作出的“先入咸阳者为王”的约定是同一个道理。所以追根刨底的追究起来,说黄帝发明了“博”也是没有什么不对的。而投骰决定行棋及棋子升变这两大规则,也就自然成了博棋的基本特征。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又由“博”而衍化出“塞”来,统称“博塞”。它们的区别是,投骰者称博,不投骰者叫塞。到春秋战国时期,“博塞”的流行已是十分普遍了。《庄子骈拇》载:“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谷因为耽于玩博塞,竟连自己所放的羊都跑失了,可见博和塞这些棋戏活动在当时已是深入人心。那么周武帝为什么要将博“易其名曰象棋”呢?只能有一个回答,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代已有了专职的军队,而到了商代末期,军队中还分化出不同的兵种来。
宋人程颢诗句“车马尚存周战法”,就启示我们,周武帝在讨伐商纣的战争中,已用上了“车”“马”这两个当时比较新式的兵种,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夺得天下后,周武帝的那一班随战臣属在玩博的时候,极有可能兴高采烈地给博加进了“车”“马”这两个兵种,借以歌颂周天子的武力天下无敌。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博戏,跟旧博戏不同之处,它是多种的(原来的博塞都是单一兵种)。而周武帝当然会觉得这种新博戏是属于自己的“专利”,为了标榜自己功比三王,也就欣欣然地为新博“易其名曰象棋”了。
所以,说象棋为商末周初之际诞生,大概也是不会错的。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象棋就披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不断地生长、发展起来(当然其他各种棋戏也都一样)。可想而知,到战国时期,因受博塞的影响,象棋也必然会分化出投骰的象棋和不投骰的象棋。因为不投骰象棋显得方便,加上多兵种变化也相应复杂,这种象棋就拥有较大的发展优势。秦汉以后,由于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巩固强化,象棋中又逐渐增加了王、偏、裨等角色,这种情况,程颢“偏裨兼备汉官名”的诗句或资证明。到了唐宋,特别是到中国象棋定型前夕那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艺术随之空前繁荣。象棋也跟其他艺术一样,发展得多姿多彩,什么宝应象棋、七国象棋、大象戏、小象戏,立体型的、平面型的,精致的、粗朴的,应有尽有。但随着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各自定型之后,象棋身上也顿时失去了它出生时的那股“稚气”;渐渐地,连他的源头信息也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我们仍可以用“基因分析”的方法追寻象棋的来龙去脉。
例如,古博棋发展到今天,以成了民间最为流行的一种娱乐游戏——麻将。虽然从原先的两方发展到现在的四方参与,由原来的棋子变为现在的牌张,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摸牌前先投骰这个“基因”,就确证了它的“祖先”是古博棋。再如十一世纪印度的“四角棋”,从多兵种这角度看来,它是一种“象棋”;但若不能提供古印度孔雀王朝正是一种“四国鼎立”之势的历史证据,则它的投骰行棋及四方参与的“基因”,就决定了它必定是中国初生期象棋(投骰象棋)的一种异化发展物。
现代国际象棋身上就有着中国古“博塞棋”的“遗传基因”。这样说还得先提一下国际跳棋,不过国际跳棋目前在我国开展得并不普遍。人民体育出版社曾于1994年7月出版了《国际跳棋》一书,我们从而可以知道它有以下一些特点:一、兵种单一,棋子放在格子里;二、参与者为两方,不投骰;三、走棋时棋子只许进不许退(升变以后除外);只许跳一子吃一子,可以连跳连吃,但不许越过多子以推进;四、为了阻止对方棋子进到底线而升变为王棋,双方运子时往往得尽量塞住对方棋子的进路。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一般就能自然地得出结论:他就是中国古塞棋的活化石!虽然我们难得见古塞棋的实物,可是从国际跳棋行棋时互相“塞”的特点,却不难明白塞棋之所以叫“塞”的缘由。但是,我们还可以更确切地说,国际跳棋其实就是国际象棋的“纯兵”棋。将国际象棋的各个兵种全都换作兵,再跟国际跳棋比较一下,除了吃子的规定不同外(国际象棋的兵是斜进吃子),别的又有哪点不一样呢?有人说,现代象棋是在博棋发展到塞棋后,再在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话是有几分道理的,看国际象棋兵的有关特点,不是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它跟塞棋的血缘关系吗?
有必要再分析一下“王车易位”和“将军”(又称“叫将”、“照将”)。顾名思义,“王车易位”就是王在战车上跟手下交换位置(或交换自己所乘的车辆)。那么又为什么要易位呢?无非是想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便于寻找机会逃脱危险的境地。细细深究起来,这条特殊的规则还蕴涵着一个戏剧性的历史故事哩。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齐晋两诸侯国的军队在鞍这个地方作战。齐军的主将诸侯王齐倾公“灭此朝食”,犯了骄傲轻敌之大忌,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而且他本人所乘坐的战车也被晋军大将韩厥死死追逐。眼看不能逃脱,于是“逢丑父与公易位”(手下辅将逢丑父就与齐倾公在车上暗中交换了乘坐位置)。要知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就是同乘一辆车子,也有规定的尊卑不同的位置,不得轻易僭越。危机中齐倾公“王车易位”,就是想借此掩盖自己“王”的真实身份,以便伺机逃脱(后来齐倾公果然依赖此举摆脱了险境)。晋将终于追上了齐倾公,却又不敢贸然动粗,接下来的就是“将军”(叫将)——“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韩厥在马前抓住马缰绳,行了对国君的再拜稽首礼,取过一杯酒,配上玉璧,献给“齐倾公”,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国古代恪遵“刑不上大夫”的礼法,所以韩厥即使是对待敌方的主将主帅,也依然礼敬有加,不敢有丝毫的侮慢(当然也可能另有意图)。大概是告戒人们记住一骄傲就会招致失败的教训吧,象棋中就有了“王车易位”的规则和“将军”的术语。人们都叫象棋为象戏,原来小小的枰场上演绎的却是人类历史的活剧!那么,又何以见得“王车易位”“叫将”所蕴涵的定是中国古战场上特有的故事呢?这是有物可证的。
人民大众的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创造了象棋,象棋在发展中丰富、美化了人民的精神生活。1999年4月,广武山区的山民捐献出了珍贵的收藏文物——宋代铜质象棋(棋子的大小若制钱而稍厚,棋子正面阳文楷书,棋子背后有对应图像,三十二子一子不缺。妙在红黑双方的铜质不一样,分红铜与青铜,红黑两方皆是将士象车马卒,无帅、无兵、无相)为象棋文化又增添了一段佳话。作为象棋文化的策源地,荥阳和她的广武山正以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鼎然而立的地位和独特风貌,激励着象棋运动更加发扬广大、灿烂夺目。
以上资料摘自“信命游”的博客,同为象棋的爱好者,也是希望能够看着象棋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保护,本大人的小说《象棋》继续更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