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鸟亦有道(1 / 2)
第七十章鸟亦有道
在这样的地方谈论道和道教,让我和大舅感觉有一些有搭的感觉,因为这书院简直太国学了,每一处建筑,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一种古老的东方文化。
大舅说,其实道道教的文化发展是和整个中国的发展分不开的。
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
《三皇经》在元朝被焚,现已失传。在《道藏》的《洞神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
说起来,这道教是以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
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当时称其为山中宰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估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有明确的等级秩序。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辩论。尽管这样,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的楼观道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