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奶疙瘩(1 / 2)
其实所谓酥油,就是牛奶里的脂肪。
夏秋的时候牲口大量产奶。鲜奶不宜储存,牧民采用不停地搅拌的办法,使奶中的脂肪和水分离,捞出来的脂肪就是奶油,或者叫做白油,再把奶油进一步脱水挤压成型,就变成了可以长期储存的高能量的酥油,或者叫黄油,留待漫长的冬天食用。
孙一在后世既参观过牧民传统手工打酥油的方法,也见过电气化打酥油的过程。
传统的方法是将鲜奶倒在一个桶里,用一个木杆活塞反复地上下捣。夏天男性牧民在外放牧,挤奶、赶在鲜奶变质之前打酥油几乎占用了女性牧民的所有时间。这个活不但单调枯燥,而且需要很大的体力。琪琪格口中说的一边唱歌一边打酥油,其实就是苦中作乐的计数歌。
后世的牧民已经抛弃了这种低效的手工办法,他们使用的牛奶分离神器竟然就是——洗衣机!
一台小型的洗衣机旋转三个小时,就可以顶上一个妇女三天的工作量。尽管许多游牧区老人抱怨洗衣机打出来的酥油不如传统手工的酥油味道新鲜可口,但牧区的年轻女性异口同声称赞这种方法节省时省力,使她们有了时间去干别的事情。
恐怕洗衣机的发明者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发明居然是用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解放了妇女。
现在孙一也打算用这种方式把和胜的妇女解放出来。莫日根老人说他们有一百多丁口,琪琪格说每个男人有三四个媳妇,那不就是三四百个妇女劳动力?
搞不了电动的洗衣机,可以先搞手动的或者水动的打酥油机,所以孙一需要弄一些鲜奶回去做试验,顺便吓唬吓唬琪琪格。
果然琪琪格一听说孙一要她打酥油,马上一脸的担忧。
一行人回到和胜码头已然是下午五六点钟的样子,巴特尔和几个肩负“说客”使命的游牧人已经备好筏子在等孙一了。
莫日根又备了一份比上午那顿更为丰盛的宴席。
这几天同琪琪格接触,孙一已经知道这时的游牧人的饮食习惯是一天只吃一顿晚饭,平日里早上、上午、下午就全凭喝些奶茶吃些炒糜子。莫日根老人显然是为了孙一把他们的晚饭时间提前了。
入席寒暄之后,孙一就不住地打量宴席,除了香喷喷的手把羊肉,孙一惊喜地发现居然还有“胡日达”。
孙一叫了一声,抓起一片就塞进嘴里,莫日根见了眼睛立刻笑成了一条线。
胡日达也是奶制品。把分离出白油的“半脱脂奶”发酵加热,奶里的蛋白质凝固,捞出来挤出水分就是胡日达。口味有酸有甜有咸,当作开胃食品最好。孙一后世在牧区吃过一次就喜欢上了这东西。
胡日达还分干湿。湿的胡日达软软嫩嫩的,汉语名字叫奶豆腐,就是孙一现在吃的这种。去除一些水分变硬的胡日达就是超市里的奶酪。彻底晒干水分硬梆梆的的胡日达叫作奶疙瘩。
孙一品着满嘴的奶香,含含混混地告诉莫日根,铁木营想买一大批奶疙瘩。
莫日根惊奇地询问,“力德尔喜欢吃奶疙瘩?”
孙一诚实地摇摇头。
孙一尝试过奶疙瘩,根本咬不动,绝对可以用来当石子砍人,杀伤效果甩月饼几条街。游牧人的奶疙瘩和陕西的锅盔是绝配,一个可用来进攻,一个可以用来防守,孙一觉的可以大量地装备到部队。
奶疙瘩富含奶蛋白质和奶脂肪,高热量,可以象锅盔一样几个月不变质,象锅盔一样在野外方便携带,二者搭配就是营养全面的野战食品,就上一碗热水习惯了苦日子的明朝人能吃得津津有味。即将到来的草原大战,铁木营的将士恐怕就得依靠这两样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