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分而制之(1 / 2)

加入书签

臧霸臧宣高幼名寇奴,本为泰山郡华县人。¤頂點小說,其父名叫臧戒,任县狱掾,因忤逆太守而被逮捕,臧霸时年十八,率宾客数十人路劫囚车,从此父子二人亡命东海。陶谦刺史徐州以后,臧霸往投,谦以其勇健,授予骑都尉之职,使率部驻守琅邪,并自琅邪而入泰山。在原本历史上,陶谦还在世的时候,臧霸就已经聚合徒众,形成了半割据势力,陶谦死后曾一度归从吕布,后受曹操邀约,协同伐吕,被任命为琅邪相——其实曹操将青、徐二州事一以委之也。

而在这条时间线上,因为吕布没能得着机会逃往徐州,所以臧霸更早一些投奔了曹操。加上徐州可以算是“和平解放”的,臧霸在曹魏政权中的受重视程度,以及在青、徐二州的权势,比起原本时空来也大大不如。但因为种种历史遗留问题,臧宣高在琅邪郡内仍然等同割据,且其势力更延伸入西面的泰山和北面的北海、不其等郡。

曹操曾经想利用伐蜀之机,调臧霸入荆,逐步消除他的势力,但随即就因为庞统的反攻关中而不了了之了——臧宣高到荆州打了一个晃,没赶上战事,于是顺顺当当地就返回了老家。

臧霸麾下可用之兵不下万余,若急搜琅邪郡内,或更得二万兵也,这可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目前侦得,臧霸仍然留在大本营、郡治莒县,但其麾下将孙康、孙观、尹礼则率军七千,经泰山前往任城,去与曹植、曹楷会合。

此外,曹冲还煽动起了第三股势力,那就是孙氏残党。想当初是勋献“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计,就此把孙家班底给拆了,跟着孙权留在江南的诸将吏,大多在严密监视下居住,暂且闹不出什么事儿来。但返归江北的那一部分,半数降曹出仕。还有半数归乡隐居,对他们的监控逐渐放松,即趁此时机纷纷背反。

也不知道曹冲是怎么引诱这些人上钩的,总之,庐、豫之间烽烟四起,包括汝南吕据(吕范子)、九江蒋钦、庐江陈武等,纷纷率领宾客、家丁,起兵呼应曹冲。

正是因为有了上述这三股势力的响应,历阳王曹冲才敢大着胆子。悍然掀起反旗来哪。

等到各方面消息汇总中央,关东反叛的轮廓逐渐鲜明,是勋就再次召开了“中书台扩大会议”,而且这次皇帝曹髦也特意跑来旁听。是勋首先发言,说:“贼各起事,烽烟遍于泰、海、兖、豫、庐五州,若即进剿,或不难平。若使聚合,诚恐嵩山以东。非朝廷所有也……”

目前叛军势力还相对分散,要是被他们南北对进,胜利会师,拧成了一股绳,那就比较难办啦。

刘晔认为:“贼分南北,当分而制之。”北边是曹植、曹楷。还有臧霸的青徐军,南边是曹冲、庐州屯田兵,以及孙氏残党,必须先以最快速度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逐一击破。

是勋趁机启奏。说应当任命辅国曹洪为征讨大都督,率军从颍川直下梁、沛,横挡在两路叛军中间,然后再由曹洪调动乐进和于禁,对兖、庐二州的叛军展开全面进剿。

在发起军事攻势的同时,也得发动政治攻势,是勋认为:“今孙康等虽叛,而臧宣高仍在莒城,其意不明,当遣使往,觇其真意。若彼已叛,当使青、登各郡当道立关,阻其北上;若彼尚无叛心,当善慰抚之,使平海、泰。安丰王(曹丕)之意亦不分明也,亦当遣使羁縻之,使助守安丰,不与乱军合。”

贾诩拾遗补阙,又提出一重担忧来:“今孙权仍在会稽,若历阳……曹冲北进受阻,必渡长江以合孙氏也。孙氏党羽,布于吴会、丹扬间,若夫一人攘臂,万夫景从,再恃长江之险,恐不易遽克也。”建议即召孙权入都,封以显爵——不能再把他留在江南了。

是勋摇头道:“不可,孙仲谋或无反意,若急召之,是促其反也。”终究叛军当中有不少孙氏故吏啊,你这会儿召孙权赴京,他会不会担心一旦履足洛中,便成阶下囚?胡思乱想之下,会不会一梗脖子,我干脆也反了吧——“可命魏文长率舟师南下,以震慑之,则权必不敢叛也。”

贾诩闻言点头,心说我倒把东海水师给忘记了……原本吴、会之地,北有大江阻隔,等若天堑,西有丘陵密布而且民风剽悍的丹扬郡,东面是汪洋大海,很方便关起门来自成一统,朝廷在彻底平定庐江以北的战事之前,那是彻底拿他没辙啊,所以我才请求急召孙权——你召他他可能反,不召他,碰上那么好的形势,敢保他就不反吗?可是今时与往日不同,咱们已经有一支能够纵横海疆的大舰队啦,孙权若敢造反,到时候把吴、会各港口一封锁,断绝商路,地方大姓肯定主动绑着孙权来请罪啊,他但凡还有点儿脑子,哪里敢反?

贾诩虽然足智多谋,终究还是传统大陆型的士大夫,此前就没怎么关注过海疆问题——再说这年月也不象后来的元明两朝,常有倭寇侵扰沿海地区——故而虑不及此。他心说魏文长乃是宏辅故吏,舟师亦是氏所肇建,这方面确实是我的短板,却为宏辅之所长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