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继承大位(2 / 2)

加入书签

听了布尔罕的话,伊拉贡露出了笑脸。“也就是说,你没有亲眼见到我阿爸战死对吗?”布尔罕默默点头。说实话他从内心还是希望乌日昭能够突围成功,毕竟合赤惕部的精锐或许招架不住贼人的攻击,可是突围还是不成问题的。

这对于大家来说,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了。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乌日昭是阿勒特的安达,同时也是合赤惕部的副职,而布尔罕则是阿勒特的长子,贵人们在选择上面难免会出现分歧。虽说乌日昭现在还不知生死,却有一点是明摆着,那就是乌日昭的亲家巴图拔根,他的家族在合赤惕部十分有影响力,如果巴图拔根力挺乌日昭,在缺少亲族的帮助下的布尔罕能否承受这巨大的压力吗?

屋里顿时安静下来,那些打不定主意的贵人都相互观望,他们之间都在等待出头鸟。无论是支持布尔罕还是乌日昭巴图拔根都是个关键,这位巨头不说话其他人又怎么敢表态呢?要怨就怨阿勒特临死之前没能定下继承人,而是和妻子说悄悄话了。

人们的目光不由的集中在巴图拔根身上,看得他有些不自在。他心想“这还用想?一面是现成的继承人,而另一个还生死未卜,合赤惕部不能等一个不确定的首领吧?”

他一撩长袍单膝跪地说道“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请公子继承首领遗愿带领合赤惕部再现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

那些还在摇摆的小贵族看到此形傻眼了,巴图拔根不会是疯了吧?即使你不做首领也应该推选乌日昭呀!你们两个不是一个鼻孔出气吗?怎么回事这样的结果?而支持布尔罕的贵人更是巴不得巴图拔根这样呢!目前为首的就是郭威和乌力吉两人了,如果噶丽在的话也就轮不到两人说话了,只是目前的情况真的需要有人带动才行。两人相互对视一眼后,也学着巴图拔根跪下说道“请公子继承首领遗愿带领赤惕部再现成吉思汗时代的荣光。”

只要有人开个头,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般会产生连锁反应。就在刚才伊拉贡内心也有些希冀,不过再巴图拔根表态之后他就知道,他们家是没希望了。同时他也想起父亲的告诫,反抗不了不如顺从,他也慢慢跪下。伊拉贡的行为就是压垮某些人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部族贵人接二连三请求布尔罕继承大位,不只是为了合赤惕部,也是为了他们自己。

布尔罕得位,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了,在全体贵人的一致呼吁之下,他终于登上了首领的宝座,这也预示着阿勒特时代的终结。

次日,人们用白色的毛毡包裹着阿勒特的尸身,向着已经选好的墓地进发。其实,布尔罕完全可以为阿勒特来一个汉式葬礼,可是想到能让阿勒特更加接近长生天也是为了尊重蒙古人的习俗,最后就在黑水城的东面选择一块地方,为阿勒特筑起一座敖包墓地。一来是为了日后子孙后来便于祭拜,二来,敖包对于蒙古人来说是神圣的,不易被亵渎。这样得以让阿勒特的灵魂得到安息。

阿勒特下葬后,由部族萨满巫师开始披上神幡,跳起独特的舞蹈,类似汉人的法式。全体合赤惕部子民以地位高低相继往墓地上堆砌石头。最后由布尔罕将留有自己血液的苏鲁丁长矛插在上面,这就是蒙古部族的血誓。

同时在阿勒特的墓地前还进行着布尔罕的继位大典。布尔罕从巴图拔根手中接过象征着合赤惕部最高首脑的狼头弯刀。这是阿勒特后来又让阿里木打造的**,以前的那柄就是布尔罕现在用的,是阿勒特当年赐给布尔罕的东西。看着大步走向“王座”显示首领威严的布尔罕,杨采妮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哭好?她死了丈夫,儿子却当上了首领,一切都发生在她的身上。

接下来,百姓们开始欢呼起来。部族只要首领在那就不会乱,合赤惕部也就还是大家最温馨的家。这样的欢乐场合实在不适合杨采妮,她在林小娘子的陪同下离开了。

晚上回家的布尔罕看到母亲仿佛老了很多,阿勒特的死让她一下子就憔悴了。俗话说得好,女为悦己者容。如今她的那个他再也看不见了,就感觉生活缺少了什么。

布尔罕带着新媳妇前来给母亲请安,希望能够让母亲快乐一下。布尔罕拉着淖彦朱丹的手走到母亲身旁双双跪下说道“母亲,这位就是淖彦朱丹,已经是我的妻子了。朱丹快来觐见母亲大人。”布尔罕不说还好些,一说母亲就生气了。她哭诉着指着布尔罕说道“你现在是不是很高兴?你的阿爸就是为了给你娶她才遭人暗算。而如今你阿爸他刚刚入土,你就带她过来,你这是要干什么?”虽然杨采妮心中并没有怪罪淖彦朱丹的意思,可是,可是她就是忍不住要有这样的逻辑。

淖彦朱丹也是个可人,她马上就意识到婆婆的感受,强压住布尔罕要为她出头的打算,低声说道“母亲大人,都是淖彦不好惹您生气了。淖彦这就离开。”杨采妮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真希望她离开可是又要顾及儿子的感受,强忍着难受还是说“算了吧!就当见过礼了,我乏了你们回吧!”

布尔罕知道母亲的脾气,就吩咐了一下林娘子就领着妻子回到自己的房子里了。回去之后他搂着爱妻,觉得亏且她不少,正要安慰她一下,却被妻子用手堵住嘴巴。就听淖彦朱丹说道“你不用和我说什么,我都知道,阿妈如今心里难受所以才会这样,没事的,真的。”

见到妻子如此通情达理,布尔罕也就什么都不说了,只是在心中默默感到欣慰。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