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曙光乍现(2 / 2)
凭这个实名制的粮食券,农民可以避免粮价浮动给未来带来的不确定性,就是说,不管粮价跌还是涨,如果你现在手里持有的是100公斤上等小麦的粮食券,那么你随时能从政府的粮库里用这个粮食券换回100公斤的小麦来,这其实是政府建立了粮食银行,农民把粮食存进去,虽然没有利息,但可以保证粮食不会损失。
当然,农民交售粮食时,102公斤的小麦才能换取100公斤的粮食券,这多交的2%属于仓储损耗和保管手续费,这一点对历来被政府和地主盘剥的苦难深重的农民来说,绝对可以接受。
至于地主和富们,由于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们阶级斗争的存在,在苏俄境内的地主和富农阶级大部分被从**上消灭了,少部分在被剥夺了没收了一切后,被流放到偏远地带极北之处的集中营和劳动营服苦役。
在1918年7月下旬,能活着看到伏尔加联邦政府和军队到来的农民,绝大多数是富农以下的中农和贫农,粮食银行和粮食券的诞生对苦难深重的俄国人民来说,无疑和三年免田赋一样,成为史无前例的政府施加的善政。
加上伏尔加联邦政府背后是武装到牙齿的联军先遣支队的震慑力,萨拉托夫等地治安情况迅速稳定下来,老百姓们的情绪也在谨慎中带着巨大的期望,夏粮已经长的五六分熟了,要是到了秋天打下来的粮食都归了农民自己,农民们心里幸福而惶恐的简直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担心。
当初那些苏维埃政府的官员和各级政委指导员们,包括那些布尔什维克积极分子,在仓促北撤的时候都曾经挥舞着拳头威胁自己的老乡,“等着吧,那个伏尔加联邦狗崽子们的兔子尾巴长不了,你们就乖乖的把地种好了,等着我们杀回来把你们一网打尽!走着瞧!”诸如此类的威胁等等。
对成为了伏尔加联邦公民的这些俄国农民们来说,种地的自信心是绝对有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历来是全俄粮食基地,土地肥沃雨水丰沛河流纵横,如果没有战争的连续摧残,根本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粮荒,土地只要不撂荒,这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还怕种不出粮食来?
当然,农民交售粮食时,如果选择收钱的话,中国那漂亮的纸币中元是首选,由于伏尔加联邦政府的新卢布尚未发行,也可能根本就不发行,因此来自于中国的中元成为1918年最硬挺的流通货币。
对伏尔加联邦的新公民们来说,要是政府自己发什么联邦卢布,一时半会老百姓还真不敢相信和接受,谁知道你这个伏尔加联邦政府能存在多久,如果协约国联军日后撤退了,你这个新成立的伏尔加联邦没准不是被北面的苏俄打回来消灭了,就是被南边的顿河白卫军北上给吃掉了。
还是中元好,一方面中日同盟已经成为协约国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和势力,另一方面,由于欧亚一体的关系,俄国老百姓要是持有的是美元,日后万一事情不妙,跨洋过海去美国显然是遥不可及,可顺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奔乌拉尔山脉东边去逃难,也就一千多公里的路途而已。
对被动或者主动留下来的萨拉托夫-沃罗涅日-库尔斯克以及察里津等大中城市的市民和工人来说,粮食问题的解决同样依赖于联邦政府发行的粮食券,所有伏尔加联邦的公务员以及市民、留下来的工人,他们的薪水支付一半是现金,一半是粮食券,并且,粮食券上的粮食数量,不低于一个成年健康的工人,通过一天工作所获得的粮食券,足够养活一家子两个老人、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标准。
一个成年工人可以养活一个六口之家,这是王庚在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联邦为这块土地上的工人阶级描画的美好未来,就像《三七五减租条例》和《土地管理办法》是他跟苏维埃争夺农民的支持的武器的话,那么,让一个工人通过一天8小时的工作,就能养活一家6口人的薪酬和粮食保障,是王庚用来和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争夺工人阶级的强力武器。
在王庚看来,给老百姓活路,就是给政府活路,资本家要保住自己那100块的财产,就得舍得让工人拥有10块20块的财产,而不是1块两块活不下去,政府给老百姓多一点生存空间,老百姓对政府的支持和对国家的贡献就能更多更长久一些。
既然这个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先进国家都是有产者,那么,保护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就是一条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让大多数人先能活下去,再想办法活的更好,对1918年经历了巨大粮荒的俄罗斯人民来说,中日同盟的崛起,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联邦的横空出世,让人们在苦难中似乎看到了一点曙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