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长安(1 / 2)

加入书签

进城后的街道想必平坦许多,马车相当平稳。车外的喧嚣热闹传入耳中,崔绾绾暂时只能按捺好奇心,没有伸手掀开车窗帘往外瞧。虽说众人一路上说笑,关系没那么生分,但崔绾绾深知,她现在还是谦恭谨慎些为妙。心下却免不了遗憾,这马车不像后世的车,有着透明的玻璃窗,稍微扭头就能看清车外的风景。

崔绾绾在西安上学工作多年,对古城的街道相当熟悉。比起后世的宽阔大街,西安古城的街道不堪一论。然而,在唐时,都城长安乃是世界第一的城市,甚至在后来的好几个世纪里,全世界都未有规模超出长安的都城出现。据史书记载,唐代的长安古城,布局齐整,城市的各项功能臻于完备,经济繁荣发达,加之唐代帝王政令宽容,兼收并蓄,因而这座都城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人们络绎不绝来往于此,盛唐长安人口最多时达到百万。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很早就会背诵了,那些旖旎繁华,如今身临其境,却不能一睹为快,实在是遗憾。好在,不急于这一时,以后有的是机会。崔绾绾内心安慰自己。

对面的两个婢女大约是把崔绾绾这些个神情都瞧在眼底,不禁抿嘴偷笑。回过神的崔绾绾看到她二人似在笑话自己,有些赧然的缩了缩脖子,微低着头不发一言。

“绾绾,以后有的是时候瞧这长安城的热闹呢。今儿已经快晌午了,长公主急着赶回府里,这路上就不能再耽搁了。”那个大丫头笑着说,缓了崔绾绾的尴尬。

不一时,马车停下了。几个人立时下了车。崔绾绾看到马车停在侧门外,再往正门那边看过去,城阳长公主正携着太平公主,在一个仆妇搀扶下,踩着脚凳,缓缓下了马车,踩着石阶往府门走。石阶两边,两只巨大的汉白玉狮子威武不凡;门楣上朱红色镶金边框的牌匾,以金粉写着“薛府”二字,纯正的楷体显得端庄大气;朱红漆包黄铜边的正门大开着,早有几位仆人站在大门两侧,拱手弯腰恭敬的行礼。待城阳公主和太平公主并着贴身的丫鬟走进门内,一个老仆便吩咐关上了大门。

这边马车上的两个婢女,随着一众丫鬟仆妇,打理着从马车上搬下来的行李,从侧门进府去了。柳嬷嬷挽着崔绾绾,恭敬的站在一边等候,待众人尽皆进府了,便挽着崔绾绾上了先前的马车,吩咐车夫送她们往邀月楼里去。

过了约莫一盏茶的功夫,柳嬷嬷示意崔绾绾往外瞧。崔绾绾掀开车厢帘子往外看,就看到一栋两层高的木制楼,古色古颜,门楣的牌匾上书“邀月楼”三字,那字体潇洒俊逸,仿若仙姿飘舞,令崔绾绾不禁想到李白在中秋夜里白衣飘飘举杯邀明月时的姿态,又暗笑自己犯傻,李白这时还没出生呢。不过唐代文人的浪漫俊秀也可窥见一斑了,不知这字又是出自哪一位大家之手笔呢。耳边隐隐有丝竹之声传来,虽听不大真切,却也觉着旖旎悦耳。

马车又往前行了一段路,转过街角,听得外面车夫一声“吁--”的吆喝,马车停了下来。柳嬷嬷先下去,回头伸出一只手来虚扶一把,崔绾绾扶着车辕顺势跳下车来。柳嬷嬷一笑,对着车夫挥挥手,车夫便赶着马车走了。

崔绾绾站定细看,这是一处院子的侧门,刚才经过邀月楼又转到街角,她估计,这里是邀月楼的后院。柳嬷嬷上前扣了门环,有一个中年仆妇打开门,见是柳嬷嬷,笑着招呼。柳嬷嬷与她低语几句,那仆妇便点点头,示意她们进去。

崔绾绾跟在柳嬷嬷后面,由方才开门的仆妇领着,沿着青石小径往园子里去了。一边走一边偷眼打量,比起城外的慈济庵,长安城明显要暖和些,虽还是初春,园子里已有些许青翠之色。行至月洞门处,那仆妇便对守在那儿的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丫头说:“这是城阳公主府的柳嬷嬷,说是送来一个小丫头,你进去通禀一声。”那小丫头点点头就转身通报去了。不多时回来,说道:“白薇姐姐说,她已得了信儿,吩咐我把人领进去便可。”柳嬷嬷跟那仆妇便径自离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