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低唱(下)(2 / 2)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琴音始终低沉,如一坛数百年的老酒,自亘古而来,在漫漫时光中,生出一点耐人寻味的韵味来。最后渐收,陆子诺的眼却已微微湿润,她读懂了柳振阳。
对于荆轲的事迹,无数人歌咏过,而柳振阳的此篇,却是在批判,与之前颇为有名的陶渊明之《咏荆轲》形成了鲜明对比。
陶渊明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
而柳振阳此诗明确指出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并且说出刺秦乃是一种“短计”,毫无可取之处,“勇且愚”,这个结论下得好。
柳振阳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而这观点其实是深得人心的,这样的柳振阳,让陆子诺明白,他心怀天下,却愿为天下臣,只愿兼济天下,万民安乐。
周遭一片寂静,竟一时无人说话,陆子诺连自己的呼吸声都听得到,可她眼里,此刻却仅有柳振阳一个人。
在这一刻,突然理解了他偶然的失神与沉默,理解了他面对很多问题的犹疑,他心里怀着的,何止是天下。如战国屈原,怀一腔辛苦;如荆轲刺秦,生一腔孤勇。
而柳振阳,却也在这样的安静里静默着,他依旧是从容的,含笑的,甚至想伸手去拍一拍陆子诺的肩头,可当他伸出手,他才发现自己的指尖正在微微颤抖着,他将微凉的指尖蜷缩回手心,最终握拳,又收回到袖里,他没想过有人能懂,可真当有人懂了,那人还是她,他心底却只有对苍天的感激,感谢自己未来数十年,有如此佳人相伴,即便有朝一日,旁人告诉他无缘,他亦甘之如饴。
另一个震惊的人,却是慕容纯。他今晚已经“遭受”了足够多的震撼,甚至一向波澜不惊的他竟内心激动得有些发冷,更甚至常被人戏称冷面人的脸上,亦出现了面具似的碎裂痕迹,那是对陆子诺的惊艳,以及对心怀天下的柳振阳的赞赏。
慕容纯从前只觉得陆子诺是个稍显特别的苍白少年,他激进,如果觉得自己占理,就算王宫贵胄他亦敢直言进谏;他不够圆滑,有时候让他觉得有点好笑,但大多的时候,却又为着这般的倔强与认真有点感动;他有时候又是迷糊的,在一些不怎么重要的事儿上,嘻嘻哈哈也就过了,就算那事儿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他也全然不当回事。譬如那日里刘缇为逃出城门,骗他身份,可他却因为刘缇曾做过的一星半点的好事,执意要放走了他。
从前的陆子诺无疑是特别的,只是还不够惊艳。
可今日,他一诗一琴,相辅相成,让慕容纯突然觉得,这个别样的少年令他越来越有兴趣,他从前觉得陆子诺不够强大,尚不能成为他的下属,所以设计让他得到国子学的应试机会。可直到今日才发现,那是因为陆子诺不想要。而如今,他想,且必将与他比肩,他竟想起初见时想到的那句话,只待时日。
“好诗!好曲!只当两者相配!”
白墨函自远处而喝,众人方如梦初醒,各自鼓掌喝彩,正如白墨函所言,只有这一曲才配得上这诗,亦只有这诗才当得起的曲,两者不能分别,不能他配,纵然往后时光如许,亦无法超越。
饶是如此,最终胜者却依旧是元挚,他词风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多为女子所喜,五胜三,胜利自然归他莫属,陆子诺却不以为然,依旧与柳振阳饮酒。
而此刻,包间里却有一双狭长的眼,紧紧盯住了陆子诺,盯住了为她露出惊叹表情的慕容纯,那双眼微露凶光,半晌,才慢慢一笑:
“很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