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秦失其鹿(2 / 2)

加入书签

未鸣脚下一歪,却听素池道:“蠢笨有蠢笨的好,岭风伶俐就够了,这个么,就当养来乐呵乐呵了。”

姑娘还要他,那是在夸他吧?恩,恩,不要骄傲,未鸣觉得自己真是十分淡定。

等到素岑兄妹回府的时候,满院寂静,门外站满了官兵。素岑刚进去,就听为首的官员附耳道:“是废储,改立殿下为长信王的圣旨。”

素岑心头一震,转身看素池,也是一脸惊骇模样。素池上前半步,急急问道:“太子····,殿下,殿下呢?人在哪?”

那穿着五品朝服的官员自然也是认得她的,只答道:“殿下屏退了众人,谁也不见,不过······”不过钦差大人直直闯进去了。

宁璃臻伤在胸口,险险避过要害,却还是伤了心肺。的、肺部最是难养,不能有悲戚苦闷之色,情绪稳定一心静养,这也是素岑兄妹极力希望他撒手公务的原因。素池生怕他受了刺激,脚下生风往里赶,走到院子里却是另一番情形。

宁璃臻头发披散,四散开来,身边站着一个人沉声道:“殿下不必气恼,这储君的位子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夺不走,也抢不了,如今不过物归原主罢了。只是他尝过的,你必要尝过百倍的滋味也好。”

那人面向宁璃臻,素池看不到脸,只是他一身戎装。再看他身边人都穿着禁卫军的服饰,旁边一个禁卫军还手捧着太子玉冠,那是宁璃臻常戴的玉冠。他穿浅黄太子衮服,金带玉冠,可谓风度翩翩储君风雅。

此刻却被人强行摘了玉冠,早听说禁卫军已经沦为豫王爪牙,却没想到他们如此胆大妄为,如此羞辱于他。纵然并无儿女情长的心思,宁璃臻也是素池相识多年的半个兄长,素池快步上前。

宁璃臻没什么反应,素池不忍看他凄楚的表情,只站在他身后。随后拔下自己的一根金钗,手扶上宁璃臻的长发,随手挽了个男子发髻,用那簪子固定好。等到发束固定好,素池才嘲讽道:“就算只是正一品的长信王,大人是不是也该客气点?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道理没听过?”

说完抬眼看那官员,却不禁惊疑,来的不是旁人,是舒云净的侄女,当今禁卫军副统领,舒尧。想起方才舒尧对宁璃臻出言不逊的话,素池心里有一个大大的疑团顿时领悟。

素池一直不明白,依照重曜那等恩仇必报的性子,怎么会留当年舒家的叛徒到如今?舒家的灭门,这位舒副统领可谓“功德无量”,要不是她大义灭亲,怎么会牵连满门。素池一直以为舒尧背叛了舒家,不得已只能和重曜作对,与豫王为伍。但是要是真是这样,重曜怎么可能不杀死她?

方才舒尧说储君之位“物归原主”,最早时候满朝期待的储君乃是陛下原配之子,清河王重曜。只是那个时候,他叫宁琼臻。

这步棋下得好大:禁卫军背后竟然是重曜。豫王在尚不知情的状况下,被重曜插了这么一个心腹在最为重要的禁卫军,还真是他一贯的缜密心思。重曜如此挖空心思,素池不知该惊该喜。

舒尧迎上素池的眼睛,两人同时打量着对方,说起来这算是二人第一次正式会面。这样近的距离,近的可以捕捉到眼睛里即使一闪而过的神情。

素池在舒尧腰间一顿,那是个精巧的剑穗,一个十分别致的玉葫芦。素池眼中寒光一闪,重曜腰间也有这么一个,玉葫芦。他这般小心翼翼的人,却在每次私下见面都会带上的玉葫芦。本以为是亡母遗物,如今看来竟是一对。

素池停下的目光舒尧也感触到了,她心思一动,本要抱拳却突然行了女子礼:“见过郡主!”

素池越发没有好脸色:“不敢当,舒副统领连殿下都不放在眼里,哪里还用看得到本郡主这个闲人。天色晚了,副统领还是早日回京复命,以免夜长梦多。”

舒尧的敌意毫不加掩饰,她半点不避讳,目光直直落在素池方才为宁璃臻挽的束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郡主与殿下真让人心生羡慕。”

“离开金陵时正是重阳,便随家父去祭拜了舒将军。听闻副统领自幼承欢于将军膝下,是否还记得将军音容?”素池勾起嘴角,扶着宁璃臻往内间走去。

闻言舒尧心头一颤,手指仿佛都在颤抖,“叔父托梦,想念故人,还请郡主转告靖国公。”舒家的死是舒尧心里无法磨灭的痛,纵然时光飞逝,但是这样惨烈的场面却在脑海挥之不去。

素池继承了素渊蛇打七寸的绝学,舒尧强撑着惨白脸色出去。女人的直觉总是格外可怕,二人第一次这样针锋相对。

素池扶着宁璃臻,身边的小厮也赶紧帮忙搀扶着。

对宁璃臻而言,这个冬天来得这样急促,猛烈,而幻灭。虽未飘雪,却寸寸心寒。

父皇,这皇位您从未想过要给我吧?

您只是喜欢我俯首听命,做个提线木偶罢了。但是您知道么?一根一根的线穿过木偶的胳膊、脚腕、腰间和头颅,您的线紧一紧或是松一松,木偶也是痛的。

何必封王?

就算赐毒酒,亦无不可啊!

宁璃臻胸口起伏,突然连咳不止,正在指挥小厮的素池转过身来拿了帕子给他。宁璃臻机械地接着,嘴里已经说不出话来,只干咳干呕,半晌他突然一仰头咳了出来。

素池眼睛疼的厉害,那帕子上,红的凄美绝艳。

那鲜艳的色彩,好像古书里记载的接引之花,漫天遍野的曼珠沙华,将亡者逝人接引到彼岸花的另一端,走向新生。

这个众人称赞,百姓爱戴的牡丹太子终于倒下。

且看当今天下,谁是英雄?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